瑞安邮政信用卡(邮政银行信用卡)

频道:期货必读 日期: 浏览:0

2018-06-28 19:11 | 浙江新闻客户端 | 记者 蔡玲玲 王志 通讯员 李浙平

上世纪70年代末,在瑞安市马屿镇增垟村的供销社里,来了一位帅气的小伙子蔡其国。他20岁了,来自集镇附近的村庄——江浦。初中毕业的他,以能够在供销社里谋得一份工作而自豪。

他的工作,不仅是站在柜台前卖卖洋油、肥皂之类,还有一份额外任务,那就是替村里人接收信件。邮递员总是把村里人的信,一并放到信用社,让收信者自己去取,这样彼此间也少了麻烦。“阿国,今天有没有我的信?”每天黄昏,村里袅袅炊烟升起时,总有人会到店门口探头这么一问。

80年代初,瑞安人靠电报和同乡交流“生意经”

漫画/寄信

书信,是当年两地间最主要的通讯方式。在给杭州当兵的初中同学姚永春写过几封信后,蔡其国离开了供销社,跟着村里的伙伴们一起下海经商了。上世纪80年代初期,随着市场经济的活跃,民营经济不断发展,蔡其国和伙伴们去江西南昌做制砖机设备销售。一遇到急事,他就要骑自行车去数公里外的当地邮政局,拍个电报给老家的“股东”们,这已是当时最快的交流方式了。

80年代初,瑞安人靠电报和同乡交流“生意经”

工作人员在发电报

1986年,蔡其国选择回乡创业。他在马屿江浦开了第一家“酒楼”,自己负责去镇上或市区买菜进货,妻子林秀萍负责接待、端菜、结账。老蔡的好厨艺及其妻子的热情好客,使得酒楼声名远播,拥有了不少“粉丝”。但是,不少客人反映,提前预订总是要亲自跑店里一趟,还常碰不到人,太麻烦了!为此,老蔡给自己配了人生中的第一台寻呼机,人们叫它BP机。老蔡将BP机装进了专用的保护套,别在腰间,引来不少乡里人羡慕。

1995年,为了发展酒楼业务,老蔡又投了“巨资”在店里安装了电话机,安装费近8000元,这钱在当时是不少村民一家人的全年收入了。“老蔡家装电话啦!”全乡村一片哗然。当时,老蔡家是村里第二户安装上电话机的,第一户人家也是个体户。

80年代初,瑞安人靠电报和同乡交流“生意经”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瑞安农村邮电所

电话装起来了,接单业务自然也更加便利。“老蔡,明天单位里有客人来,明天中午预订一桌。”“老蔡,晚上我们几个弟兄聚聚,你赶紧备一桌!”

除了业务上的,也有不少“蹭”电话的村民:“老蔡,借你电话打一打哈。”“老蔡,你家电话号码多少啊?我记一下,以后让外省的亲戚打你这个电话。”那时,不仅拨出电话是收费的,接电话也要收费。为此,老蔡家增添了不少通讯费。虽然乡亲们每次用完电话,会很客气地掏出钱,但都被老蔡夫妇婉拒了。“后来,村里有了公共电话亭,我家的电话机就冷清多了。”老蔡说。

1998年,村里安装电话机逐渐普遍起来。老蔡从广州买了一部摩托罗拉“二手”手机,尽管又厚又大,但拿回农村,也是“稀罕物”。无论人在哪里,拿起手机就能时刻联络上对方,不过话费太贵,必须掐着秒“长话短说”。

80年代初,瑞安人靠电报和同乡交流“生意经”

瑞安人在使用第一代移动电话

2007年,老蔡用上了智能手机。这是一款诺基亚n76型号手机,机身超薄,能安装许多软件。老蔡爱不释手,他戴上老花镜,在女儿的指点下,手机里安装了QQ,试着学习年轻人用QQ聊天。现在,他已经换了第三部智能手机,“尽管已经不开店了,也没有业务可联络,但是哪天出门忘带手机就浑身不自在。”老蔡说。

如今,老蔡临睡前的固定节目就是戴着老花镜窝在床上,打开微信,翻朋友圈的最新消息。或者,跟远在北方的女儿、外孙用微信视频聊天。借着微信,他去年联系上了多年未能联系的小伙伴们,还建了朋友圈,每天家长里短,彼此激动不已。

80年代初,瑞安人靠电报和同乡交流“生意经”

漫画/手机微信聊天

“想想真是神奇,以前跟远方的朋友联系,要花一个月的时间。如今,打开微信视频,就能跟千里之外的老同学面对面。”老蔡感叹,40年前,这样的事情无法想象。科技的进步,缩小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让天涯的距离变成咫尺,“活在信时代真好!”

80年代初,瑞安人靠电报和同乡交流“生意经”

瑞安市民在选购新手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地址: http://www.lyw520.com/qihuobidu/19277.html
文章来源: lisa
瑞安邮政信用卡(邮政银行信用卡)文档下载: PDF DOC TXT
关键词: 电话 老蔡 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