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吞拿油
雪后的萨拉热窝。/视觉中国
2021年9月13日,在塞尔维亚旅游近一年、8月底与家人失联的成都女子,在萨拉热窝街头被找到。
不少人都担心她的处境:孤身一人,在萨拉热窝安全吗?
毕竟,萨拉热窝这个名字,总是让人联想起战争与杀戮。
萨拉热窝是波黑(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的首都,静卧在河谷之中,被狄那里克山脉环绕,是一座风景秀丽的古城。
萨拉热窝城市景观。/图虫创意
萨拉热窝(Sarajevo)的名字来源于土耳其语中的“Saray”,意为宫殿。实际上,这座群山之间、流水之滨的城市,确有宫殿的华美:
城市坐落在连绵起伏的丘陵山地间,米利亚茨卡河穿过市中心,汇入远方的波斯尼亚河。城市四周,5座植被茂密的山峰上栖息着古老的动植物,其中有4座山峰还是1984年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会场。
1984年萨拉热窝冬奥会纪念邮票。/图虫创意
长久以来,不同民族、不同信仰的人群和平地生活在这座城市。
清真寺、天主教堂、东正教堂、犹太教堂汇聚在同一片街区,波斯尼亚人、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在街上擦肩而过,因此萨拉热窝也被称为“欧洲的耶路撒冷”。
萨拉热窝的穆斯林公共墓地,纪念着战争中的死难者。/Unsplush@Snowscat
但在过去的100多年间,这个美丽的城市命运多舛,以至于在人们印象中,萨拉热窝至今仍是一个危险之地。
上世纪,萨拉热窝接连经历了三次战火洗礼,其中两次是世界大战,还有一次惨烈的内战。
一战、二战和波黑战争轮番摧残萨拉热窝。图为1992年6月3日萨拉热窝主干道上,一名本地居民走在被战争摧毁的建筑物前。/视觉中国
许多人第一次听说这个地方,是因为历史书上的“萨拉热窝事件”—— 1914年,奥匈帝国王储斐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遇刺,直接引爆“欧洲的火药桶”巴尔干半岛,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斐迪南大公遇刺的地点,就是萨拉热窝的拉丁桥。这座石拱小桥看起来平平无奇,如果不是那场意义深远的刺杀,恐怕不会有游客慕名而来。
其貌不扬的拉丁桥见证着历史。/图虫创意
如今,拉丁桥安然凌驾在米利亚茨卡河上方,仿佛那些战火与硝烟早已是前尘往事。
一战之后,萨拉热窝成为南斯拉夫王国的一部份,直到二战来临,纳粹德国入侵了南斯拉夫,轰炸了萨拉热窝。
南斯拉夫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记录了二战时萨拉热窝的场景,这部影片在上世纪70年代的中国家喻户晓,至今仍是一代人的记忆。
二战后纪念萨拉热窝解放的“永恒之火”。/图虫创意
二战后,波黑成为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的一员,直到1991年南斯拉夫解体。
1992年3月,波黑议会在塞族议员反对的情况下正式宣布波黑独立,波黑民族矛盾激化,内战爆发。内战中,萨拉热窝被围接近四年,成为现代战争史上时间最长的围城战役。
至今,人们还能在城市中看到战争的伤疤。
行走在萨拉热窝街头,有一种最直观的方式能让游人感受到战争曾在此发生——寻找脚下的“萨拉热窝玫瑰(Sarajevo Rose)”。
街头的“萨拉热窝玫瑰”,醒目的红色刺痛往来行人。/图虫创意
这里的“玫瑰”不是花,也不是任何植物,而是一个个被涂成血红色的、绽放的炮弹坑,每朵“萨拉热窝玫瑰”都意味着至少有3个人曾在此丧生。
内战时,迫击炮的狂轰滥炸在混凝土街道上留下了一个个炮弹坑,每一处的形状都不同,全城一共有200多处。人们将其染成红色,用以铭记战争带来的苦难。
那么,硝烟散去,如今的萨拉热窝安全吗?
从2018年5月起,波黑对中国旅行者免签,一度引发了国内游客前往波黑旅游的热潮。
萨拉热窝街头售卖的各种旅游纪念品。/图虫创意
总体来说,波黑是欧洲安全指数较高的国家,暴力犯罪比较罕见。但在热门景点,针对游客的偷盗和抢劫仍然屡见不鲜。
至于流浪在萨拉热窝街头的成都游客,目前看起来并没有人身危险或受到胁迫的迹象。她迟迟不愿回家,或许还有别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