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水流(泗水流域地图)

频道:理财知识 日期: 浏览:0

苏北运道——泗水

钱宗华


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十年(公元前486年)在扬州开凿邗沟,以通江淮。公元前484年,吴王夫差又于今山东定陶东北开深沟引菏泽水东南流,入于泗水,因其水源来自菏泽,故称菏水。菏水的开凿使原来互不相通的江、淮、河、济四渎得以贯通,成为中原地区东西往来的主要航道。同治《徐州府志》:“自桃源(今泗阳)入宿迁至沛县,溯泗水西北行,过沛而西入荷水,涉鱼台界,此三代以前之运道也。”于是,吴国在伍子胥、孙武等人的辅佐下,国力强盛,军队严整,在令越王勾践俯首称臣的基础上,吴王夫差依托水运,从长江北上,由邗沟经泗水,再由菏水、通济水至黄河。完成后勤补给及兵员运输,与齐、晋一决高低,争当中原霸主。

泗水:指泗河,发源于今山东省泗水县东陪尾山区,向西流经曲阜、济宁、鱼台,折向东南,流经故沛县城东,折向南流,至徐州市区东北,东南行,过下邳、宿迁城西、泗阳,至淮阴入淮河,全长850余公里。

古代人文地理专著《禹贡》记载:“……扬州贡道,沿于江海,达于淮泗……;……扬徐二州贡道浮于淮泗……”《宿迁县志》中也有这样的记载:“扬徐二州贡道浮于淮泗,则自邳宿而西,漕运之始也。”贡道,是指上古时代天子运送贡品的航道,即后来的运河航道。

综上所述,邗沟、淮河及徐淮地区的泗水,才是中国大运河漕运的最初起源,才是运河文化的最初发源地。

泗水,作为一条流淌数千年的古渎,自古以来就是流域内居民水运及历代诸国战事运输的重要航道。战国时魏惠王十年(公元前361年),开挖了一条人工运河——鸿沟。它西自荥(xíng)阳以下引黄河水为源,向东流经中牟、开封,折而南下,入颍河通淮河,把黄河与淮河之间的济、濮、汴、睢、颍、涡、汝、泗、菏等主要河道连接起来。司马迁曾概括其作用:“荥阳下引河东南为鸿沟,以通宋、郑、陈、蔡、曹、卫,与济、汝、淮、泗会。”从此,汴、泗两河,成为中原、关中地区通往江、淮的主要运道。并且为沿岸农业灌溉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

运河史话|钱宗华:苏北运道——泗水

鸿沟水系图

汴河,古称汳水。汴河大致从今河南省开封城西北,向东南流经陈留、杞县东、宁陵县北、商丘、虞城县西南、安徽省砀山县、萧县,至今徐州市区东北汇入泗河。在西汉,京师和关中地区所需粮食及其他生活物资,愈来愈依赖于山东和淮河流域。这在当时,汴、泗两河是最重要的运输航道。仅以粮食运输数量计:西汉初期数十万石,汉武帝时期增加到400万石,最多时达600万石。东晋太元九年(公元384年),晋将谢玄率师北上,攻伐前秦兖州,军至彭城。由于泗河北高南低,汛期,众水汇入,川流湍急;枯水季节,河道浅涩,船只难以航行。尤其,徐州洪和吕梁洪,是泗河航道上的两大险滩。徐州洪位于徐州故城东南约2里,又称百步洪。吕梁洪位于徐州故城东南约50里,分上下二洪,绵亘7里,碍航礁石森立如齿,舟行易覆。为此,谢玄调谴9万人于吕梁洪“堰吕梁水,树栅,立七埭”,以确保航道畅通。晋末,刘裕伐秦之役,先“遣将军沈林子自汴入河攻仑垣”,自领大军,由淮、泗经桓公沟入黄河,过洛阳攻克长安。北魏孝文帝太和五年(481年),薛虎子任徐州刺史,曾上书魏主:“徐州沃野,清(泗)汴通流,足盈灌溉,若市牛分卒,兴办公田,必当大获粟稻,魏主纳之。”南朝陈宣帝大建十年(公元578年),吴明彻北伐围彭城,久攻不下,而堤决泗水灌之。隋统一中国,结束了东汉以来400年的分裂局面。隋炀帝将都城由长安迁至洛阳,开挖了通济渠,西通关中,南至江淮。通济渠,建于隋炀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为了避开徐州、吕梁二洪之险,采取走宿州直接入淮的线路,即在今杞县以西与汴河分出一支折向东南,经商丘、永城、宿县、灵璧,至盱眙北入淮河。这条新开的河道,就是唐、宋时期的新汴河,亦称南汴河。

运河史话|钱宗华:苏北运道——泗水

隋唐宋时期的大运河 隋唐宋及元明时期的大运河

隋唐以后,运河虽不经过宿迁、徐州,但由于社会稳定,经济发达,地域间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十分活跃,已成为运河故道的汴、泗河道仍旧发挥巨大的作用,舟楫往来频繁,甚至到达更加偏远的区域。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长相思》:“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晚唐著名诗人薛能《清河泛舟》云:“……绕郭烟波浮泗水,一船丝竹载凉州……”生动描绘了汴、泗河道上帆樯林立、百舸争流的繁忙景象。

唐高宗武德七年(624年),即令尉迟敬德导汶、泗至任城(济宁)分水,建会源闸,治徐州、吕梁二洪,以通饷道。

五代后晋时,迁都汴京,曾“开济州金乡来水,西受汴水,北抵济河,南通徐沛”。周世宗时,形势大体稳定。显德二年(959年),以汴渠日久湮废,“命武宁节度使武行德发民夫,因汴水故堤疏导之,东至泗上”。六年二月,命侍卫都指挥使韩通“发徐、宿、宋、单等州丁夫数万浚汴水”。至此,江、淮、河、汴舟楫复通。同治《徐州府志》载:“由淮入泗,由泗入汴者,此五代末之运道也”。《淮系年表》记载了北宋仁宗庆历中(公元1045年前后),“浚任城、金乡之大义河,徐、沛之清河(泗水)以通漕”。又同治《徐州府志》载:“自宿、邳西溯泗流,经彭城又西接萧砀入归德(商丘)界,此宋至道前及熙宁间(公元1068至1077年间)之运道也”。北宋哲宗元祐四年(公元1089年),对泗河航道上的徐州洪和吕梁洪,进行了大规模的整治,即开月河、修筑石堤,上下两端置闸,设管理机构,按时启闭通船。公元1127年,宋室南迁,高宗绍兴十二年(公元1142年),韦太后自金归,仍可“自东平舟行由清河(泗水)至楚州(淮安)”。祥兴二年(1279),兵败被俘的南宋爱国名将文天祥,被押解运道北上去大都,途经邳州城南,在舟中眺望邳州城有感而作《望邳州》诗:“中原行几日,今日才见山。问山在何处,云在徐邳间。邳州山,徐州水,项籍不还韩信死。龙争虎斗不肯止,烟草漫漫青万里。古来刘季号英雄,樊崇至今已千岁”。这证明,虽然,从隋、唐、宋时期有了新汴河,但是,在徐州境内的汴河故道和泗河,做为运河的航道中断时间一直延续到南宋时期。

从公元1128年开始,黄河由汴、泗河注入淮河,到公元1194年全河正溜夺汴、泗入淮。1271年,元世祖定都大都(今北京),政治中心北移。此时,由于北方地区的长期战乱,经济凋敝,而南方地区的社会经济较为繁荣。因此,“元都于燕,去江南极远,而百司庶府之繁,卫士编民之众,无不仰给于江南”。由此新开凿会通河(山东省东平县安山镇北至临清)、通惠河(通州至大都),而南利用淮安至济宁的天然泗河水道,并与原有运河沟通。江南的漕运取道扬州、淮安、宿迁、徐州、微山湖西岸、济宁、临清、天津,直至大都。即京杭大运河。此时,徐州以南的泗河,既成为黄河水道,又兼为运河航道;徐州以北的泗河,被利用为南北沟通黄河与会通河的运河航道。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邳州直河口迤上的泗水运道被新开凿的泇运河取代。

参考文献:

1、赵凯、王洪民撰《徐州运河与沂沭泗水系的变迁》;

2、王晓风撰《骆马湖与大运河的关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地址: http://www.lyw520.com/licaizhishi/31259.html
文章来源: demi
泗水流(泗水流域地图)文档下载: PDF DOC TXT
关键词: 入淮河 入淮 汴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