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的金融危机,让全球许多国家,重新评估美元是否足够稳定。
各国央行竭力使其外汇储备,变得更加多元,以减少对美元的过度依赖,规避可能爆发的危机对国内的影响。
由于人民币国际化的呼声日益加强,中国人民币银行正式提出了人民币国际化战略。
随后,人民币在成为国际货币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与对外投资规模,均有的空前飞跃,同时人民币国际化迅猛推进,特别是在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后,贸易疲软的态势下,对外直接投资很可能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的新切入口,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推助力。
本文笔者就重点聊一聊,对外直接投资,对人民币国际化有何影响?
对外直接投资对人民币国际化的直接影响
(1)对外直接投资触发货币兑换乘数效应
乘数效应顾名思义,表示的是某一因素的增减,导致最终结果发生大幅变化,其幅度可能是原来的乘数倍。
对外直接投资是庞大的步骤,其执行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如购进原材料,生产装配,支付利息与酬劳,接收款项等,都需要资金穿插其中,进行不停的流通运转,这就导致货币的兑换,进而提升了货币的交易频率。
在“一带一路”中,我国用人民币与其他国家进行交易支付合作,根据乘数效应的作用,在投资后期这些原本向境外输出的资金,将成倍地回流我国境内。
总之,货币兑换的乘数效应,会体现在跨境投资活动的前、中、后期的各个流程中,每个环节都会产生货币间的兑换,而兑换次数的增加不仅可以使母国货币在国际往来中提升在东道国的可信度,进而巩固货币职能,而且能强化母国金融机构开展业务的能力,这又会反过来提升货币兑换程度,推动货币国际化不断发展。
近几年,我国政府愈发注重人民币国际化,前后实行多项举措,加大与其他国家在国际间的密切交流。
十年前的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明确表示我国国内的企业,在向国际间进行直接投资过程中可在增资减资、清算、资金回流等步骤中使用人民币来进行操作。
这无疑减轻了企业的负担,让其在进行业务时能更加顺利,也为境内企业“走出去”和对外直接投资的后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和坚实的基础。
这样一来,当对外直接投资的发生规模不断壮大,国际间的合作更加频繁时,人民币随着每一步交易的进行也会在国外产生大量存款,久而久之其他国家就会自然而然对人民币产生依赖。
当东道国提升人民币的依赖时,人民币也就提升了在国际间的储备职能。
(2)对外直接投资触发货币结算聚集效应
国际间是否使用一国货币结算取决于多种原因,如使用该货币进行交易结算时,会花多少钱,他国企业与当地居民等是否愿意持有以及该货币国家的国际商务活动占世界总量的多少等。
经研究发现,使用该货币交易的成本越高,其结算集中度就越低,相反境外企业与居民对该货币的持有度越强,或该国的国际交易在世界中占有一席之地时,该货币的结算聚集度就越高。
这是符合现实的,因为人们对一种货币持有意愿越大,在平时的购买中用此种货币支付的场景也就越多;而如果一种货币结算的成本大,人们基于利益原因,也就不愿意持有太多此种货币。
而一国的贸易与投资规模非常大时,人们就会越倾向使用该种货币以降低交易成本与风险。
也就是说,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可推动母国货币结算强度的提高,即对货币的结算强度会随着对外投资开展的规模和范围的扩张而不断增强。
随着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逐步发展,国际间以人民币计价的债权债务会不断涌现。
这会增加东道国对人民币的需求,加之我国通过可靠安全的金融机构提供服务,在让投资与进出口更加安全的同时,也让东道国集团能方便地用人民币交易,致使他们不断提升的人民币交易倾向加快了我国国币国际储备职能的进步。
人民币在国际间的储备量越多,证明世界上使用人民币的需求也会更多,如此一来我国货币国际化程度便得到新发展。
(3)对外直接投资触发货币交易替代效应
一般来讲,人们出于利益的考虑,都会选择持有一种投资少且回报大的货币。
当某种货币的币值稳定,投资者就会持有一定量的此种货币;但当其货币发生危机时,持有者又会纷纷把手里的货币,换成其他币值更稳定的币种,以规避将来可能发生的风险。
短期看,对外直接投资与货币替代效应没有很密切的关联,但是随着投资规模逐渐扩张,企业实力的不断增强,生产出的产品会慢慢替代掉原本东道国的商品,使得在境外市场的占有率发生变化,从而形成货币优势。
比如,我国企业将自有的高新技术管理优势或省去某些费用的低成本优势带去东道国进行跨国并购、绿地新建,再将生产出的产品或服务拿到东道国市场去售卖。
由于该产品或服务与别国或本国同类进口产品或服务相比具有比较优势,被投资国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自有生产或降低从别国的进口,去购买我国企业生产的产品。
而购买过程中需要用我国货币进行支付,根据产品的不可替代性,人们也不得不想拥有人民币以获得特定产品。
于是便产生了货币替代效应,替代由商品延伸到货币,相对地提升了人民币在世界上的地位。
对外直接投资对人民币国际化的间接影响
(1)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影响人民币国际化
对外直接投资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企业在境外大规模的完成产品生产、加工后,可能会出现生产过多但在东道国销售不完的情况,因此多余的产品,还能通过贸易的形式在回到母国。
而在对外贸易的过程中,由于两国币种不同会产生货币兑换,这样一来,对于增加本币兑换的操作就会巩固本币在国际的交易职能。
具体来看,对外贸易主要是通过规模与类别两种指标来影响货币国际化的。
贸易规模方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研究发现进出口贸易时,哪个国家是出口国意味着在进行交易的过程中就会用哪一国的货币作为结算货币,而且随着交易规模的增长,出口国货币作为结算工具的可能性就会越高。
贸易类别方面,就我国现状来说,进口贸易更能有效促进对人民币国际化,因为我国在进口货物或服务时,需要支付一定的金额到出口国,这期间就会发生人民币的输出,对于人民币国际化增加海外存量提升国际化水平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出口贸易,只有在产品具有不可替代性或替代性较低时,产品本国的货币才有较大可能充当计价工具,因为我国是制造业大国,意味着出口产品的可替代性较高,我国在国际间的贸易地位处于较低水平,在贸易过程中选择哪一国货币进行交易的话语权很少。
但在未来,我国高质量生产提升后,商品与服务的不可替代性迈向新台阶,我国在国际贸易地位会随之攀升,那么人民币在进行进出口贸易时作为计价货币的可能性也就自然而然地增加了。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我国签署了《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此项协议签订意味着包含了十五国的自贸区正式开始了运作。RCEP是目前全球最大的自贸协定,签约国总人口、GDP与区域内贸易均各自占据了世界总量的三分之一。
若未来根据自贸区成员国之间降低贸易壁垒,那么基于此开展的自由贸易,会为人民币的国际化提供一个非常庞大的市场基础。
(2)促进金融行业与市场的发展影响人民币国际化
在企业进行大型对外直接投资活动,特别是绿地新建的进程中,仅凭自有资金往往不能担负起整个建设投资过程,大部分资金其实是通过金融市场融资得到。
对外直接投资的扩张能够提升一国金融市场不断开放与成熟,引领本国金融机构拓展全球业务。
如投资者要想规避高资金形式进出国际市场,本国的相关金融机构特别是大型商业银行会帮助企业解决外直接投资过程中的资金不足问题,但毕竟涉及跨国,远距离使得境内金融机构为我国投资者提供支持时稍显乏力,因此金融机构需要突破境内业务,逐渐向世界扩张。
伴随着金融市场水平的提高,通过扩张的金融机构,可以为本国投资者提供更加便利的融资通道,并且兼顾资金的可靠性与安全性,有效保障对外直接投资的顺利开展。
同时,金融行业的发展还可以向全球各国投资者提供各种各样的金融产品,一旦持有了以某种货币计价的产品后,该货币的使用频率也会必然上升,进而对改货币的国际化起到促进的效果。
随着“一带一路”的深化,人民币贸易与投资中交易的场景会持续增加,相当一部分国内金融机构涌入国际市场服务于投资集团。
此类金融机构在国际间的发展壮大,为人民币的境外交易结算等其他业务的开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除国内相关机构的辅佐外,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也需要世界其他金融机构和平台的协助。
人民币离岸市场的运作与完善的国际金融平台,使我国货币在国际间流通时有了非常灵活便利的往来渠道。
此外目前已建立了多个由我国参与的国际金融机构,这些跨国多边金融机构的成立可以为我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提供更全面的帮助,为人民币的国际化提供基础设施服务。
种种这些对于人民币国际职能的拓展有着巨大的贡献,有利于激发人民币的国际需求与持有量,提升其国际地位,从而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水平迈上新台阶。
(3)改善全球价值链上的国际分工地位影响人民币国际化
当前世界经济正面临全球化大潮,各个国家身处其中,形成了密切的经济网络,彼此相互连接、相互配合。
但每个国家身处国际分工的地位不尽相同。
根据产品生命周期论,发达国家最先研发并掌握先进的技术诀窍和管理理念,在产品的导入期处于价值链上游,而发展中国家则只能通过购买、模仿在一段时间后才能拥有产品的生产工艺,逐步大批量生产。
因此在周期刚开始时,发展中国家一般在价值链的位置就没有创新国高了,于是一些国家开始尝试突破现有地位,而对外直接投资就是一种有效改善国际分工地位的方法。
在对外直接投资中,发展中国家通过在发达国家或具备独特优势的国家设厂、并购,加深两国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当地先进的技术管理诀窍,结合本国情况变为自有本领,快速提升本国经济实力,实现从价值链的底端向顶端的过度。
一旦国家在某种生产技术上取得无可替代的优势时,那么产出产品的国际需求会大大增加,这种较为硬性的需求,使得该国在与其它国家交易的过程中,可以选择以本币作为计价结算货币,进而原本对于商品的需求就会转化为对该国货币的需求,货币需求量提升自然也就实现了该国货币国际化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