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权臣们的荒诞行为屡见不鲜,可有的荒诞行径背后往往有更加引人深思的原因。
特别是,当权臣和后宫地位较高的女性之间发生一些不顾礼法、突破伦理的行为,双方的都打着什么算盘?
作为历史故事的旁观者,其实早已一目了然。
在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历史时期,各国除了对外不断的征伐外,国家内部也在斗争不断。
东吴宗室也因为立嗣的问题明争暗斗,闹得不可开交,甚至姑妈和侄儿连私通这种事都做得出来。
然而私通的背后,是东吴关于最高权力继承人之间的博弈,也是朝廷两股势力暗自合流的标志。
正是因为这场不顾廉耻的私通,几乎将东吴三代的努力葬送。
东吴积弊已久的斗争乱象,为二人苟且提供了契机
孙峻,是孙权亲自设立的辅政大臣之一。
年少才高,虽说没有可堪匹敌诸葛亮、周瑜和郭嘉的才能,但在东吴政坛中也算得上是一个难得的人才了。
特别是,这个人虽然出身宗族,可是家中并没有十分强大的倚仗。
也就是说,他没有什么宗族势力做后台,对孙权及其继承人没有特别大的威胁。
而孙权就看中了他这一特点,才欲将其培养成只忠于自己的势力,用来遏制江东老贵族的膨胀。
说到孙氏政权在三代打拼历史,就不得不提这东吴自建立割据政权以来,朝廷内部一直从未停歇的外来势力与本土势力的斗争。
东吴自孙坚与他的淮泗集团在江东打下基业的那一天起,就面临着如何平衡各方势力的难题。
孙坚死后,孙策对时局进行分析,决定摆脱袁术的束缚,带领淮泗集团向江东扩张。
过江之后,孙策率领部队打下了浙江,占领吴郡,统一了江东,建立了江东政权。
这跟随主公打天下的淮泗集团自然不必说,是开国立宗的大功臣。
此刻,新政权面临的问题就是与当地大族豪强如何相处?
孙策的夺权手法十分凌厉,采用的几乎都是暴力强抢的方式,收拾当地不服从的大族势力。
这样的手段必然会造成滥杀。
哪怕是有意亲近孙策政权的大族势力,也因为孙策的猜忌而不得不身陷囹圄。
所以,在孙策的铁腕手段下,江东的势力划分就成为孙氏家族政权和淮泗集团,原来的本土地方势力只能在权力格局的底层苟且。
然而,暴力手段只能起一时镇压作用。
孙策很快就发现,江东本土宗族势力根深蒂固且无孔不入,一味地打压只会激化矛盾。
在几番与江东大族的博弈中总结经验,孙策决定采取制衡的方式,化解江东大族对自己的仇视。
董袭、全柔、贺齐等江东人士在朝中任职,融入了孙氏集团,此时江东大族的抗衡姿态终于有所缓和。
但,随着孙策被江东旧势力所杀,孙权作为第三代领导人要率先稳住局面。
随后,孙权开始利用淮泗集团和江东集团抗衡。
在对抗蜀军之时,孙权将更有对战优势的江东旧族弃之不用,反而重用淮泗集团。
但是淮泗集团武将居多,可参与治国的文臣数量稀少。
为了扩张孙氏集团的文官规模,孙权主动向江东寒门子弟示好,制定了“招延俊秀,聘求名士”的政策。
鲁肃、诸葛瑾、吕蒙等人的加入,让孙氏集团更有实力和江东集团抗衡。
且在此期间,君臣和睦,江东局势逐渐稳定。
江东集团发展至后期,逐渐孙氏政权彼此交融。
自周瑜、鲁肃等人死后,吕蒙称病,属于江东集团的陆逊因破刘备攻吴之势,立功受赏走到了政权中央。
后来,孙权称帝,江东大族已经掌握军事大权,文职权力的天平也开始向江东集团倾斜。
既然孙权已经公然称帝,那么太子人选的认定就成为后方政权斗争的主要方面。
孙权有七个儿子,每一个儿子背后或多或少都与前朝政权斗争有所牵连。
加上孙权一直致力于对各集团的制衡,这就给孙峻这个没有强大背景的后起之秀提供了和后宫勾连的契机。
姑妈和侄儿私通的背后,尽显政治站队的艺术
孙权的第一个太子是孙登。
可惜他年纪轻轻早亡,改立孙和为太子,后又废黜,再立孙亮。
就在孙登死后立太子的环节中,孙和和孙霸都享受太子的待遇。
这时,江东大族和淮泗集团开始分帮结派,选择不同的帮扶对象。
作为孙权一手提拔上来的新贵,孙峻为主上分忧,便谏言说:“子弟不睦,臣下分部,将有袁氏之败,为天下笑。一人利者,安得不乱?”
孙峻直接谏言孙权,立孙亮为太子,废黜孙和,赐死孙霸。
幼子稚嫩如何服众?
可孙权居然被说服了,这里就不得不提我们这个故事的女主角——孙鲁班。
孙鲁班是孙权是长女,自小备受宠爱。
她一向争强好胜,自己的母亲步夫人虽备受宠爱,却也在饱受深宫宫斗的威胁。
其中,太子孙和的母亲王夫人就是步夫人最大的威胁。
也正是因此,一向好强的孙鲁班对他们怀恨在心。
孙鲁班仗着孙权的宠爱,不断进谗言,陷害孙和母子俩。
除此之外,孙鲁班还和孙峻早已经暗自勾结,私通苟且,以拉拢朝中势力扳倒太子。
一个,是想要靠着辅佐未来幼主成为掌权的权臣。
另一个,则是需要依靠未来幼主的权势巩固自己的地位的公主。
此时,孙权也想削弱越来越脱离掌控的江东势力,于是便听从了孙峻的谏言。
孙鲁班和孙峻二人的这些条件,只有孙权那好掌控的幼子孙亮可以达成。
孙和母子向来与孙鲁班母女不睦,于是孙鲁班先是站队孙霸。
可是,孙霸与孙和相争局势胶着、难分上下。
权衡之后,姑姑孙鲁班和侄子孙峻不顾廉耻的私通,成为政治盟友,共同扶植孙亮。
他们希望看到太子和孙霸相争,自己坐收渔利。
孙亮即位后,孙峻和孙鲁班终于如愿。
孙峻成为权倾一时的辅政大臣,开始和其他权臣展开斗争,东吴政权再次陷入混乱。
诸葛恪与孙峻的派系斗争
趁着支持废太子党的江东大族羽翼折损,孙峻和诸葛恪走上了政治权力的中心,朝政几乎由他二人把持着。
孙权在临终前,就对诸葛恪心存疑虑。
诸葛恪此人虽说有才能辅佐幼帝,但是他本人性情倨傲,又刚愎自用不听从他人的意见。
所以,孙权就怀疑诸葛恪将来会擅权。
而孙峻作为孙氏宗族,在血统上与孙权更亲近些。
加上孙鲁班的举荐和夸赞,孙权也十分信任这位宗亲,便将京城的禁军防御交给孙峻节制。
孙峻作为防御京城的武卫将军,此刻摆出了一副大公无私的面孔。
他在孙权怀疑诸葛恪的时候,极力上书称赞诸葛恪的能力,完全可以胜任辅政大臣的职位。
在孙峻的“捧杀”之下,诸葛恪得意洋洋地坐上了首辅大臣的交椅。
其实,诸葛恪不是全然无用。
他在内政上,整治官宦系统中的不良现象,对于流民和无定所的百姓妥善安置,减免不合理的关税,让百姓们在连年战乱中得以喘息。
如此行为,得到了百姓们的爱护和拥戴。
《三国志》有载:“恪每出入,百姓延颈,思见其状。”
但是,这位新官上任三把火的首辅大臣并不对此表示满足,他还想要北伐树立威信。
可是,魏国实力强硬,一味鲁莽着征伐必然讨不了好,兵败已成定局。
在几次失败之后,国中已经是百业凋零,群臣纷纷进言罢兵休战。
但是,诸葛恪一意孤行依然想着北伐。
此时,群臣和诸葛恪的矛盾日益激化,孙峻的机会终于到来了。
早些年,孙权挑选辅政大臣之时,孙峻完全可以推荐自己,可是权力的顶峰必然是众矢之的,为了让自己有时间发展势力,他选择了暂避锋芒。
诸葛恪就在孙峻的“捧杀”之下,坐上了那个众矢之的位置。
而在诸葛恪数次兵败,致使国内矛盾激化的同时,孙峻已经收归了大量朝臣来做自己的私臣,趁着百官对诸葛恪的意见越来越大,孙峻便顺水推舟,完成了对诸葛恪的暗杀。
在诸葛恪新城之败后,孙峻借故在大殿之中设置伏兵,将诸葛恪诛杀,并灭其三族。
虽说诸葛恪死于孙峻之手,但是他的失败还是归咎于他自己的原因。
若不是他刚愎自用,做事缺乏长远谋划,伐魏战争怎会因后勤问题频频失败。
另外,他还改变了孙权长久以来的据江自守的策略。
原本,孙权就忌惮江东大族大多在南方,而孙氏政权在北方,不敢轻举妄动,生怕后方起火。
可诸葛恪竟然改变了长久以来的策略,贸然出击,使得朝局矛盾激化,丧失权威落得了诛三族的下场。
另外,鲁班公主始终拉拢孙亮提拔孙氏家族成员,对诸葛恪进行打压。
她还将自己的侄孙女嫁给孙亮以作拉拢,孙氏宗族势力得到扩张,诸葛恪自然难逃被排挤的命运。
孙峻掌权、皇权旁落
诸葛恪,说到底是以鲁班公主为首、孙峻为次的孙氏集团势力扩张的牺牲品。
诸葛恪不是不知道鲁班公主等人打的算盘,他甚至还提出了迁都,目的就是要摆脱孙氏集团和江东集团的控制。
可惜事与愿违,宗族势力如此庞大,他一个寒门外臣如何抵抗。
诸葛恪的死亡给了孙峻极大的信心,铲除政敌的他开始飘飘然,不遗余力地伙同鲁班公主对残余政敌进行绞杀。
鲁班公主授意孙峻杀掉孙亮的政敌,即废太子孙和。
孙峻成为东吴第一权臣,出入往来好不威风。
为了稳定朝局,孙峻也开始想办法建功,获得威望维护自己的权势。
于是,北伐便成为孙峻拉拢士族的手段。
可惜,孙峻在面对强大的魏军,也和诸葛恪一样讨不了好,多次铩羽而归,这引起了朝中人的不满。
最终,孙英密谋诛杀孙峻。
可惜事情败露,孙英自杀。
同样看孙峻不顺眼的孙仪也密谋刺杀孙峻,没想到密谋也被识破。
被孙仪牵扯到的还有鲁班公主的妹妹鲁育公主。
鲁育公主当时没有听从姐姐的建议,转而支持废太子孙和,为此鲁班公主一直怀恨在心。
此番孙仪刺杀失败,正中鲁班公主下怀,于是鲁班公主便示意孙峻借机除掉鲁育。
此后,孙峻在朝廷再无敌手,成为“二皇帝”一般的存在。
惊惧而死、报应不爽
人无百日好,花无千日红。
嚣张跋扈的孙峻开始在北伐魏军的时候,参阅吕据的军队。
也不知是忌惮吕据的势力,还是看到军队的气势想起魏军的勇猛而恐惧,孙峻一阵不适,继而找借口离开了军营。
当晚,做了一个噩梦,梦见诸葛恪的“冤魂”,一直缠绕着他,遂而惊惧至死。
临死前,他让堂弟孙琳继其权柄。
孙琳也不是一个省油的灯,他的为人更加倨傲,还翻脸不认人,和鲁班公主决裂之后,又引起了吕据等人的不满。
他比孙峻更残暴。
先后诛杀吕据等人,肃清朝廷反对自己的力量。
与此同时,鲁班公主在联合孙亮暗杀孙琳失败后,被流放。
就这样,整个孙氏集团落到了孙琳的手中,君主孙亮完全沦为孙琳的傀儡。
眼见大权旁落,孙权的儿子孙休决定夺回孙家直系血脉的权柄。
事实证明,孙休的政治手腕确实很高明。
他利用大量封赏,哄得孙琳集团放松警惕,而后设计与张布诛杀了孙琳,夷三族。
掌权后,孙休便对孙峻集团进行清算。
死后的孙峻也难逃罪罚,孙休命人将孙峻的墓挖开鞭尸,如此还不解恨,还将二人从族谱上除名,改名为“故峻、故琳”。
此后,孙峻以及遗留的权力集团,基本上被诛杀殆尽,孙休再也不用做傀儡皇帝了。
东吴的内部权斗高潮迭起,然则这也为国家造成了不可避免的内耗,也是后期东吴政权走向不可遏制的衰落的重要原因。
各集团之间的关系犹如一张密织的网,网的下面则是国家的安定、人民的安稳。
若是网上面的人斗得鱼死网破,国家势必要走上下坡路的。
各方势力以自己利益点为中心,后继人才乏力、君臣失和、各方派系权力倾轧,这大概就是导致东吴灭国的原因吧。
参考文献:
《三国志》
《魏晋南北朝史论》
《孙吴君臣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