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提到一嘴硬盘的热插拔。就有小白过来说:
理由就是SATA的硬盘接口引脚是长短不同的,于是就得出结论STAT硬盘支持热插拔……
IT领域有很多防呆设计,能够防止很多用户插错方向,很可惜这里“呆”是“不注意”的意思,并不是指人的智商有问题。
一直在琢磨,这项国家专利已经授权了快20年了,怎么还没普及呢?实在不行,吃点药物,挺好的,而且还是中药,没啥副作用的。
所以说别指望着IT防呆傻痴臬的问题,这是医学领域的事情,iN还的确知道的少。
说回SATA是不是支持热插拔的问题。在起初制定SATA规范的时候,的确是考虑了热插拔的需求,只不过,SATA硬盘本身大多数是用在机器内部的,并不像SCSI硬盘一样有那么强的热插拔需求。因此在SATA所发布的规范中热插拔并不是一个强制标准而是一个可选标准。
这也就是说你手里的SATA硬盘以及你在使用的提供SATA接口的主板、板卡设备都有可能本身就是不支持热插拔的。
像是昨天提供了两个不同硬盘的Data Sheet,企业级硬盘会很明确的在参数中写出支持热插拔。
然而,相同厂商的民用硬盘根本就不涉及到这个参数,厂商自己就把这个参数规避了。不写支持,也不写不支持。留给消费者们去猜谜。
那么真正的热插拔是什么呢?
从电路上说,热插拔是有储能的。
会用到电容和电感元件在电路上形成一个储能的组件,也就是上图虚线框的部分。它会在Vin失去电压后继续向电路供应零点几秒至几秒的电能,使热插拔的保护设备能够有工作电源。
没有这组电路的保护,当硬盘被拔出的那一刻,硬盘的机械结构就停留在当前状态。根本谈不上磁头回归保护位置。
所以说受骗上当的都是这种小白,总是臆断厂商能给你参数表上没有的东西。
想想小白们出现这种误解也是一种“存在的合理”,毕竟很多原理性质的东西很多数码爱好者并非专业人士知道的并不多。很多技术名词已经被埋没掉最近提出得很少了。
例如大家都会认为一个硬盘的磁道结构是最外圈是零磁道,也就是下面这个图片的样子:
其实这种图片仅仅是为了说明磁盘磁道划分的示意图。零磁道并不是磁盘的最外圈,在零磁道之外(或轴承之外)还有一个起飞区。
这个部分不做任何的数据记录,就只是专门让磁头起降的。
硬盘在工作的时候磁头是依靠盘面旋转带动起来的空气流来承托的。磁头和盘片之间的距离只有几个纳米。这样的设计一方面让磁头可以尽量地贴近盘面读取数据,另一方面由于毕竟还有几纳米的距离,因此不会产生摩擦让磁头出现磨损。
现代硬盘的设计有的为了加大存储密度增加了磁头架
但是基本流程没变化,都是得让磁盘在转速达标后磁头足以被气流承托才会进入到存储数据的磁道上空进行读写操作。突然间的断电会使得磁头来不及退出数据区域上空就直接落到磁盘盘面上。
这种事情英文术语说的更直白——Head crash,磁头坠毁。通常都会造成磁盘不可恢复的物理损伤。不仅仅是盘面,就连磁头也会严重损毁。
现代的磁盘设计往往会在磁盘不读写的时候迅速地将磁头移动回安全区域,但毕竟现代的机械硬盘还是温盘,没逃出高速旋转的盘片+悬空的磁头这一基本设计。所以在没有热插拔设计的磁盘上做热插拔就是一种撞大运的事情。一次两次未必会坏,但终究会有一个很大的概率出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