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王李怡(光王李怡登基)

频道:环球财经 日期: 浏览:0

江南丹阳少女传奇的人生起步

唐宪宗初年江南丹阳一户郑姓人家有女初长成,这位郑姑娘大概不是那种养在深闺的富家女,她的面相被一位相面先生认为暗藏天机,少女的她因此被一个大官宦豪门纳娶为妾。

这个大豪门的主人是李渊堂弟李神通的五世孙李锜,李锜虽官至润州刺史、镇海节度使之高位,但在历史上并无多大知名度,倒是他侍妾郑氏的儿子却是晚唐鼎鼎大名的唐宣宗。

生母为叛臣之妾的唐宣宗曾躲入民间为僧?儒道佛俗四家都说有这事

这郑氏便是那位郑家姑娘,当时李锜正在张罗造本家皇帝的反,他的小目标是自己当皇帝。恰在李锜踌躇满志的这个当口,那位相面先生跑过来向他泄露天机,说丹阳一户郑姓人家的姑娘将来生的儿子会是天子,《新唐书》中的原话是:“有相者言(郑氏)后当生天子”。

于是郑家的这个小姑娘就成了中年油腻大叔李锜的侍妾,而后李锜便满怀着对帝王之梦的憧憬而举旗反叛。

但他造反的过程相当无趣,连自家的地头都没打出去就被唐军一击而擒,随后落了一个被押到长安腰斩的下场。不过,他侍妾郑氏以及郑氏后来所生孩子的故事,却远远没有告终。因为在一同被押去的家眷中,郑氏作为叛臣之妾被“没入掖廷”,充当了郭贵妃宫中的侍女

这位郭贵妃大有来头,她是名将郭子仪的孙女,也是唐德宗的外甥女、唐顺宗的表妹,按辈分来讲算是唐宪宗的表姑姑。但好在大唐的婚姻观念有够开放,当年郭贵妃待字闺中的时候,还是广陵王的唐宪宗亲往姑奶奶家把这位表姑姑迎娶为妻。

生母为叛臣之妾的唐宣宗曾躲入民间为僧?儒道佛俗四家都说有这事

在当时唐宪宗的后宫众妃嫔中,郭贵妃那可是宠冠六宫的当红头牌,在这样的贵妃身边当宫女,见皇帝的频率比普通妃嫔要多得多。就这样,一生二熟三来五往,丧偶宫女郑氏得到了唐宪宗的临幸,并且生下一名皇子,排行第十三,取名为李怡。

至此,那位相面先生的话已经应验一半,因为郑氏果然生了皇帝的儿子,但这个男孩以及他将来是否能当上皇帝,都已经与郑氏的亡夫李锜没有半点关系。不过,相面先生的另一半话却迟迟没有应验。

十年后唐宪宗暴崩,皇位继承者是郭贵妃的儿子、李怡同父异母的三哥李恒,是为唐穆宗。唐穆宗对这位十三小弟还算不错,即位后便将李怡封为光王,他母亲郑氏也荣升太妃。

“智障”皇子漫长皇叔生涯的煎熬

又过了四年后唐穆宗驾崩,其长子李湛继位,是为唐敬宗。按辈分来讲,唐敬宗是李怡的大侄子;按年龄来讲,唐敬宗却比李怡还大一岁。唐敬宗在位仅两年便遭宦官刘克明等人杀害,其后宦官相继拥立的两任皇帝,分别是唐敬宗的二弟李昂(唐文宗)和五弟李炎(唐武宗),他们仍都是光王李怡的侄子。

也就是说在唐穆宗之后,大唐皇位在宦官的操控下,已经被李怡的侄子们连续做了三庄。宦官们为何一而再地阻止皇位向下传递,他们这是在等谁呢?或许唐文宗、唐武宗这哥俩看出了苗头,也或许他们听说了当年那位相士对郑太妃下的断语,总之这两任侄儿皇帝就不怎么善待他们的皇叔李怡了。

生母为叛臣之妾的唐宣宗曾躲入民间为僧?儒道佛俗四家都说有这事

李怡早年的性格比较另类,按史书记载的说法是“严重寡言”、“群居游处,未尝发言”,在人群中始终是沉默的少数派,以至于被“宫中以为不慧”,也就是被认为存在智力障碍,简称“智障”。

有一次唐文宗到圈养皇子皇孙的十六宅搞聚餐,并在餐会上当众对皇叔李怡“强诱其言,以为戏剧,谓之‘光叔’”。俗话说“打人不打脸,揭人不揭短”,身为侄子的唐文宗偏偏以逗不说话的皇叔说话来取乐,李怡处境之难堪由此可见一斑。

而在随后性情更为豪迈的唐武宗在位时,李怡则遭到更为无礼的对待,甚至面临人身安全的威胁。

对于这样的情况,《新唐书》中没有提及,《旧唐书》也只是以“武宗气豪,(对李怡)尤不为礼”一笔带过,但对其它著述对李怡这一时期经历的记述,这部正史在行文中却不乏认同性的暗示。

儒道佛俗四家力证李怡的出家经历

最早记载李怡遭到唐武宗迫害的是韦昭度所写的《续皇王宝运录》,书中说李怡被唐武宗囚禁在宫厕里,后在宦官掩护下以诈死为名乘粪车逃出,在外躲藏了三年。

韦昭度生活在李怡的儿孙做皇帝的年代,并且他本人位在中枢、官至宰相,不仅距离当事人的年代极近,距离当年的事发地也极近,有着探知唐宫密事的便利条件,所记事情应当较为接近真相。

生母为叛臣之妾的唐宣宗曾躲入民间为僧?儒道佛俗四家都说有这事

韦昭度之后,五代南唐史官尉迟偓所著的《中朝故事》,则说唐武宗忌惮李怡并暗下杀心,而李怡则在被官车运出的过程中得到宦官帮助,以落马诈死而潜逃到江南做了和尚。这与韦昭度记载放在一起,可以看成是对同一事情从不同角度的记述,两个说法合在一起也能解释得通。

五代时还有一部《北梦琐言》以游历天下的见闻所写成,内中说:“武宗嗣位,宣宗居皇叔之行、密游方外,或止江南名山,多识高道僧人。”此书的作者孙光宪是一名信仰道教的南平国高官,他以一个道教徒的身份,写下兴复佛教的唐宣宗李怡早年与佛教渊源的记载,显然具有一定的可信度。

如果出家之人果真不打诳语,那么下面这两部佛家著述的记载,将更能印证李怡躲入民间做和尚经历的真实性。

生母为叛臣之妾的唐宣宗曾躲入民间为僧?儒道佛俗四家都说有这事

据五代南唐高僧编著的禅宗谱系书《祖堂集》记载:“大中皇帝潜龙之日,曾礼(齐安)为师”。“大中”是李怡后来做皇帝时的年号,意指他做皇帝前曾拜齐安大和尚为师。而后在成书于宋代的禅宗史书《五灯会元》中,则直接有一句“(黄檗禅师)在盐官殿上礼佛次,时唐宣宗为沙弥”的记述,非常明确地说后来成为唐宣宗的李怡曾经做过小和尚。

此外,像这种历史名人流落民间的事件,所到之地的地方志也是乐于记载的主力。

比如,河南《淅川县志》记载李忱曾在当地香严寺当过和尚,安徽《泾县志》记载李忱曾在当地宝胜寺出家隐居。而在浙江《海宁州志》福建《泉州府志》中也都有类似的记载,这倒很符合他出逃长安后,先至河南再转入安徽,又行经浙江,最后深入福建的活动轨迹。

以上这些算是儒、道、佛、俗四家从史学角度,对李怡曾因避祸而躲入民间做和尚经历的记述。除此之外,文学界也流传了不少记载此事的诗文。

比如,北宋大文豪苏轼就写过一首题为《北寺悟空禅师塔》的诗:“已将世界等微尘,空里浮花梦里身。岂为龙颜更分别,只应天眼识天人。”大意是说齐安大和尚当年已辨识出落难为僧的李怡不是普通人。

而《全唐诗》中收录的一首题为《瀑布联句》的唐诗,据称是李怡做和尚时与高僧黄檗禅师同观瀑布所共作,黄檗禅师吟出前两句:“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李怡则接上了后两句:“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生母为叛臣之妾的唐宣宗曾躲入民间为僧?儒道佛俗四家都说有这事

考虑到正史“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的写作习惯,以上种种能够表明李怡因遭受侄儿唐武宗的迫害,而曾躲入民间出家做和尚的记载,无疑具有极大的可信度。

正史对唐宣宗曾躲入民间出家的暗示

事实上,新旧唐书这两部正史关于李怡从宫中笑柄到皇位继承者的记述,也存在严重缺少过渡的问题,大量的时间段留下了空白。

比如,《旧唐书》是这样写的:“武宗气豪,(对李怡)尤不为礼。及(李怡)监国之日,哀毁满容,接待群僚,决断庶务,人方见其隐德焉。”遭受无礼对待的李怡,为什么得以成为监国的皇太叔,行文中完全没有交代。

《新唐书》则直接是:“(李怡)性严重寡言,宫中或以为不惠。会昌六年,武宗疾大渐,左神策军护军中尉马元贽立光王(李怡)为皇太叔。”连被侄儿无礼对待都不提了,直接将他从一名宫中公认的“智障”人士,跨越到被宦官拥为皇太叔而成了皇位继承者。

虽然唐武宗病重时他已经没有兄弟在世了,但宦官们完全可以从唐武宗的子侄中选立继承人,可他们为什么要违反常理拥立唐武宗叔叔辈的李怡为帝呢?比较合理的解释,大概就是貌似智障的李怡在逃避唐武宗迫害的过程中,与宦官们结下了恩情。

所以如果按照韦昭度、尉迟偓的记述来解释,事情大概是这样的:李怡在宦官们的帮助下诈死骗过唐武宗,而后躲入民间出家为僧;后在唐武宗病重时,宦官们以为李怡真的是智障痴傻好控制,就把他从寺庙中接回来推上皇帝宝座,结果他隐藏多年的智商上线,把宦官们也坑了。

生母为叛臣之妾的唐宣宗曾躲入民间为僧?儒道佛俗四家都说有这事

虽然正史对李怡可能躲入民间出家避祸的经历丝毫没有提及,但在字里行间却不乏对此的暗示。

比如,《旧唐书》说李怡“器识深远,久历艰难,备知人间疾苦”,如果他只是在十六宅久历侄儿的刁难,那顶多算是备知皇家的人情冷暖,而要“备知人间疾苦”则只能是流落民间才算得上。

《旧唐书》中还有一段更形象的记载:“(李怡即位后)凡对臣僚,肃然拱揖,鲜有轻易之言。大臣或献章疏,即烧香盥手而览之。”从中是不是能读出一种僧人迎客动作、读经习惯的画面感,这种肢体举止上的烙印很可能就是得自于他特殊的经历。

这两段记载无异于是一种暗示,它冷静地告诉世人:唐宣宗李怡曾躲入民间出家为僧的传闻是真的。

最后要再提一下李怡的生身母亲郑氏郑太妃,她因相士的一句话而因缘际会地成为影响大唐皇位传承的传奇女子,一直活到孙子唐懿宗在位时以八十岁高龄逝世,并成为唯一一位与唐宪宗合葬的后妃。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地址: http://www.lyw520.com/hqcj/5286.html
文章来源: lisa
光王李怡(光王李怡登基)文档下载: PDF DOC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