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砥砺奋进,我们的国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无论是在中华民族历史上,还是在世界历史上,这都是一部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为充分展示共和国70年来的伟大历程和宝贵经验,生动反映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历史性变革和成就,人民网推出“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专题,通过记者的一线调研采访,挖掘报道新时代各地区各部门蹄疾步稳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措施成效和经验做法,营造共庆祖国华诞、共享伟大荣光、共铸复兴伟业的浓厚氛围。今天,我们推出聚焦南京市江宁区持续做优做强高端制造业的蹲点调研报道。
40年,地区生产总值由1.9亿元增加到2164亿元,增长超千倍;70年,从一穷二白的农业县发展为拥有两个千亿级、多个300-500亿级产业的“明星区”。这组数据来自南京市江宁区。伴随着祖国的发展,沐浴着改革开放的东风,该区从无到有、由小到大摸索出了一条现代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说到江宁区的高端制造业,不得不提已达千亿级体量的“智能电网”。2018年,该区智能电网实现产值1200亿元,规模居全国前列。那么,从零起步到千亿规模,其中的密钥是什么?“由龙头企业带动,全区通过规划、政策引导及人才配套等方式进行布局,进而形成产业集聚,这是智能电网产业发展的路径。”江宁区发改委副主任龚轲一言以蔽之。
不仅智能电网,江宁区还重点打造了绿色智能汽车、生物医药、未来网络、航空等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地标。就在前不久,它被工信部评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五星级产业示范基地;在中国通信院最新发布的工业百强区排行榜中,江宁区位列全国第九、江苏第二。
龙头企业带动 启动产业集聚发动机
将传统电力生产、传输、消费的环节信息化,打造“泛在电力物联网”。今年1月,国家电网工作会议正式提出建设泛在电力物联网,打造能源流、业务流、数据流“三流合一”的能源互联网。
就在“泛在电力物联网”这个词还没有被大众普遍理解之时,位于江宁区的南瑞集团就已启动了关键技术和产品的研发。多年来,这家企业在特高压、智能电网、新能源等领域取得一批国际领先的核心技术成果,攻克了大电网安全稳定、调度控制、继电保护等重大技术难题,打破国外垄断。
“我们最早由1973年成立的南京自动化研究所和1974年成立的武汉高压研究所发展而来。1985年,公司成为我国首批科研体制改革的10家试点单位之一,通过推行课题承包和拓展横向项目等方式,大大激发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谈到南瑞集团的发展历程时,公司首席水电专家施冲颇为感慨,“科研体制的改革让重要技术得到攻关,让市场得到拓展,也让员工收入大大提高。”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市场化改革的春风吹遍大地。“1992年当年,我们的合同额就突破1亿元,这在当时是不可思议的。”施冲回忆,随着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电网建设加速推进,公司也迎来了更多的市场机遇。在一次大项目招标中,公司中标了,与过去生产单个或少量产品业务不同的是,这是一个批量化的项目。从一个产品到成百上千个,这对企业的制造工艺与管理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是智能电网产业化的一个雏形。
2007年,国家电网公司提出建设智能电网,作为我国电网技术的先行者和引领者,南瑞集团从那一年全面投入智能电网关键技术研发和重大装备研制,现已形成了完整的智能电网技术和产业体系。2013年底,南瑞集团从南京主城区的南瑞路迁来江宁,也由此打开了江宁区智能电网产业迅速做大的“宝盒”。
一流企业做标准,南瑞集团近年编制国家、行业技术标准260余项,主导发布6项国际标准。龙头企业的产业号召力是惊人的。江宁区工信局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该区智能电网产业集聚了南瑞集团、国电南自等12家上市企业和300多家智能电网企业,覆盖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调度与通信六大环节的完整产业链,全年实现产值亿元以上的超过60家,该区企业生产的电力二次设备占全国的市场份额达60%。
南京工程学院与企业共建的智能变电站调试室内,师生正在实践教学。 顾姝姝摄
营造创新生态 点燃产业升级新引擎
南京是科教大市,如何整合院校资源精准对接地方产业链创新链是一个重要课题。依托江宁大学城的院校资源,江宁区走在了校地融合的前沿。
眼下,南京工程学院与南瑞继保共建的110kV智能变电站即将投入使用。“这个智能变电站我们既用于实践教学,也为科研项目和工业项目的开展提供技术平台,同时还会承接电网企业运行人员的岗位培训。”南京工程学院电力工程学院院长郝思鹏说,他们和驻江宁的南瑞继保、南瑞集团、国电南自等智能电网企业都有产学研的合作。比如,在配电网关键技术方面进行联合攻关,共同承担国家973、863项目和国家电网重点科技项目。2015年底,南京220kV西环网统一潮流控制器(UPFC)工程正式投入运行,该工程的全套设备正是由学院与江苏省电科院、南瑞继保联合开发,这使我国成为第三个拥有相关技术的国家。
无独有偶,依托南京医科大学和中国药科大学的科研优势和人才资源,江宁高新区通过“名校+名院+名企”的互动模式,三方共建“中国药谷”,已累计引进和培育企业200余家,汇聚上市企业24家,其中自主培育上市6家,进入上市辅导期20家。
“我们中心是为新药研发配套建设的技术平台。”中国药科大学药物科学研究院新药安全评价研究中心主任杨勇介绍,该中心是全国药学类专业高校第一家通过国家GLP认证的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研究机构,2017年获批国家“十三五”重大新药创制专项“细胞治疗产品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研究平台”。
“我们的药物临床试验机构筹建于2016年,建设了14个专业科室,目前已承接多个IV期药物临床试验项目。”南京医科大学附属逸夫医院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办公室主任苏钰文表示,他们也为园区多个企业提供了研究平台。
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成长性……江宁开发区无线谷科技园集聚了200多家这样的“三高”企业,包括华为、中兴通讯、大唐电信等。要问其吸引力在哪里,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这里有国内领先的专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园区内,一个墙壁上“长满”蓝色“巨刺”的电磁兼容实验室显得有些特别。两年前,我国第一台互联网汽车曾在这里接受测试。“这些‘刺’是吸波材料。我们这个暗室可测频段最高可达110GHz,而国内一般实验室只能测到40GHz。”无线谷创新基地办公室主任朱辉介绍,如果企业去外面测试要排队预约,并支付高昂的费用,所以一些知名企业来园区参观,发现测试平台免费供园区内企业使用时,当即拍板决定入驻园区。
除了电磁兼容实验室,无线谷科技园还打造了芯片检测、微波暗室等20多个专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成熟的测试条件为企业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据介绍,目前,园区不仅引进了200多家高科技企业,还建了多个联合研究中心,包括下一代wifi芯片及设备、超高速通信芯片和第五代wifi产线检测设备等200多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成果实现就地产业化。
上汽大通智能车间的无人驾驶物料运输车 顾姝姝摄
配套政策跟进 打造产业发展高地
江宁区产业发展的路径愈发清晰,区发改委副主任龚轲用“构建产业体系、聚焦产业发展方向和打造优势产业地标”来总结,即从全区层面看,构建“3+3+3+1”现代产业体系,其中第一个“3”指绿色智能汽车、智能电网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三大支柱产业,而另两个“3”和一个“1”则分别代表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三大现代服务业以及一批未来产业。
“对于各开发园区和重点功能板块则要聚焦产业发展方向,不可能面面俱到。”龚轲解释,园区以“1+1+1”为产业发展方向,即未来一段时间重点聚焦发展1个先进制造业、1个现代服务业以及1个未来产业。
虽已打造了绿色智能汽车、智能电网两大千亿级产业,以及多个百亿级产业,但提到江宁开发区的发展历程时,园区投资促进局局长陈志海仍颇多感慨。“开发区创建于1992年,从一个县办自费开发的开发区起步,没有财政拨款,没有银行贷款,我们只能摸着石头过河。那时候我们对项目没有选择的权利,更多的是被选择。”他依稀记得,园区引进的第一家企业是台湾的旺旺食品,就因为当时的江宁是农业大县,食品企业要跟粮食局合作。
提到汽车产业的发展,陈志海笑着说,当年有些偶然因素。原来,一家国内知名的整车企业看到另一家合作企业落户江宁,便也到当地投资办厂。在两家车企进驻后,园区及时捕捉到打造产业集群的机遇,随即成立汽车产业招商局,围绕产业进行深耕,发挥龙头企业的“磁铁效用”,吸引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集聚江宁。
如今,江宁开发区绿色智能汽车产业集聚了上海大众、长安马自达等7家整车制造企业,120多家配套企业,基本形成研发设计、零部件生产、发动机制造、整车制造和物流营销的完整产业链,2018年实现产值达千亿,增长5%。
摸出产业发展的门道后,江宁开发区招商部门经历了几次“变身”。“一开始,我们有两个招商部门,彼此相互并存又存在竞争。随着外资项目的增多,我们又按照国别来划分,但发现各部门忙闲不均。后来,我们根据产业来调整招商部门。今年,我们打破科室界限,跨部门组建了产业地标工作组。”
江宁开发区招商部门27年来的“72变”折射出江宁效率,这让当地抓住了一个又一个优质的大项目。但是,如何让“凤凰”飞来又留下?位于九龙湖国际企业总部园的延锋伟世通电子科技(南京)有限公司正在设计制造“世界水平”的汽车电子产品,该公司总经理贺鹏飞在评价园区时说:“这里不仅环境美,而且资源配套很健全,政府为了能留住年轻的人才,还特意在园区配套了咖啡厅、体育场和休闲中心。有温度的营商环境对我们这样的科技型企业留住人才太重要了。”
企业良好的“用户体验”背后,是江宁区下苦功打造的优质营商环境。据悉,该区“一网通办、全程代办、预审联办、集中批办、不见就办”的预审代办模式得到中编办肯定,“延时服务、代办服务、不再审批”的经验在全国推广。
1700多年前,晋武帝南巡江宁,被此地山清水秀的自然环境所吸引,感叹“江外无事,宁静于此”。千余年后,这里孕育了多个全国知名的产业集群。可喜的是,现代产业发展的同时,青山绿水依然在。“十三五”期间,江宁区确立了“3个500平方公里”的国土空间布局,即500平方公里功能片区和新市镇、500平方公里美丽乡村示范区和500平方公里生态涵养不开发区。(顾姝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