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12月25日,沉寂了十几年的大寨村人欢天喜地,高高兴兴地迎来了他们盼望已久的好书记:郭凤莲。
大家奔走相告:“‘铁姑娘’来了,我们有盼头了,大寨又要红起来了。”
然而时隔不久,大寨村又传出异样的声音:“郭凤莲是来要饭的。”
“郭凤莲把大寨精神卖了,她是大寨精神的叛逆者!”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时代变迁,扭转思想
原来当郭凤莲满怀信心回到她日思夜想,阔别了11年的大寨时,她发现大寨太落后了,它被时代的列车丢得太远了。
狭窄的街道堆满了垃圾,低矮的围墙上杂草丛生,群众的经济生活水平仍然停留在6、70年代,集体经济完全是一个空架子,不但没有收入,反而还欠下外债。
昔日大寨的辉煌、大寨的荣光早已荡然无存。郭凤莲无法忍受,不敢相信这就是她舍弃青春,为之流汗、流血,艰苦奋斗了30多年的大寨村。
郭凤莲看着眼前的大寨村,心情无比沉重,她下定决心要拯救大寨村,要让大寨人跟上形势,过上小康生活。
首先,郭凤莲走街串巷,了解群众思想,给大家讲解国家的开放政策。然后,郭凤莲自掏腰包,包了三辆大巴车,带领村里的130 人到外面的先进村,参观学习,解放思想。
通过参观学习,大家意识到:要想致富,必须扭转思想,搞市场经济,不能光想着一亩三分地,要上企业,抓经济。
可是要上企业,办工厂,首先要有资金。可是大寨现在是穷得叮当响,账上没有一分钱。为此,郭凤莲到处找关系、跑资金、谈项目,为了谈成生意,她不顾身体学会了喝酒。
可是大寨人多少年来都是靠农业吃饭,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吃饭。所以,很多人对郭凤莲的做法不理解、不认同。于是便出现了文章前面所提到的:“郭凤莲是来要饭的,她把大寨的精神卖了。”
那么,郭凤莲到底做得对不对呢?
还是让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大寨的光辉历史,重新认识一下大寨村的“铁姑娘”、党支部书记郭凤莲。
“铁姑娘”郭凤莲
在60、70年代,有一句响彻祖国南北的口号:“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而伴随这句名言一同家喻户晓的还有一个名字“铁姑娘”郭凤莲。
郭凤莲出生于1947年,山西省昔阳县武家坪村人。3岁时因母亲去世,父亲便把她寄养在大寨村,从此郭凤莲的一生命运便和大寨紧紧相连,一损俱损,一荣俱荣。
从小生长在大寨村的郭凤莲,目睹了大寨人为了改变家乡的穷乡僻壤,为改变“7沟8梁一面坡”困境而付出的艰辛努力,并被之深深感动。
郭凤莲为自己能成为一名大寨人而感到自豪。为了奔赴建设队伍,13岁小学毕业的郭凤莲便参加了建设大寨的辛苦劳动。
1963年,一场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像猛兽一般,冲毁了大寨人辛辛苦苦修建了十年的全部梯田,房屋也基本全部倒塌。
辛苦贫穷了一辈子的大寨人,生活好不容易有点转机,这一下又回到了原点,人们苦不堪言,唉声叹气。
时任大寨党支部书记的陈永贵看到大家的悲哀情绪急忙安慰大家,他振臂高呼:“洪水冲毁了我们的家园,冲毁了我们的梯田,但冲不毁我们大寨人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只要我们人还在,我们就能重建家园。”
此时16岁的郭凤莲更是不甘示弱,她参加了铁姑娘队,成为大寨建设时期一道亮丽风景线,别看她体重只有90斤,干起活来如同男孩子。
不论担泥土、搬石头,抡大锤,郭凤莲样样和男同志抢着干,寒冬腊月,手脚冻烂,虎口震破,这都是常事,郭凤莲从没有一句怨言。
郭凤莲吃苦耐劳,积极肯干的作风,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1964年,郭凤莲被推举为“铁姑娘队”队长,从此郭凤莲正式登上了大寨村的政治经济建设舞台。
在陈永贵和郭凤莲的带领下,在大寨人民的艰苦奋斗,苦干实干下,大寨人民靠自己勤劳的双手,白天修坡,晚上干窝,重新建好了家园,修好了被大水冲毁的梯田。
在这一年,大寨农业喜获大丰收,他们不但没有要国家的补助救济,相反还向国家缴纳了20万斤公粮。
1964年,毛主席向全国发出了“农业学大寨”的口号,周总理先后三次来到大寨亲临指导,并更进一步总结了大寨精神:
“政治挂帅、思想领先的原则;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爱国家、爱集体的共产主义风格。”
自此大寨这个小山村闻名全国,“铁姑娘”郭凤莲的名字也传入到各家各户,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从那时起,大寨在陈永贵和郭凤莲的领导下,掀起了10年改造高潮,这十年,是大寨最为的辉煌的十年。也让大寨人民受益匪浅。
在这10年里,郭凤莲早已从陈永贵手里接过了大寨党支部书记一职,她不负众望,带领大寨人民改天换地,让大寨成为时代下的农业战线上的一面先进旗帜。
全国学大寨,大寨每天都要接待几万前来参观学习的人。从1964年到1974年十年间,大寨接待国内参观学习人数高达960多万,还有来自134个国家的2万多名外国嘉宾。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下手印的那一刻起,属于大寨的时代过去了。
大寨在时代中的起落
从前门庭若市的大寨,一下子变得冷冷清清,小岗村成了改革的典型,人们把目光从大寨村转移到小岗村。
过惯了大集体生活的大寨人,无法理解包产到户的生产方式,极大地反差让大寨人无法接受。
直到1983年,联产承包责任制才在大寨村开始实行。虽然实行了承包责任制,但是,还有很多人的思想仍没有转变。
所以,尽管在郭凤莲调离大寨以后,上级又先后向大寨派了四名党支部书记,但大寨始终是停滞不前。
外面都已经是高楼汽车了,大寨还是70年代的土房窑洞,人们仍然只会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单一经营方式。
要想大寨摆脱目前的困境,必须要有一个凝聚力、号召力特别强的领导,才能带领大寨人走出低谷,走向富裕。
于是郭凤莲的名字又放到了上级领导的办公桌上。
1991年11月15日,时任公路段党支部副书记的郭凤莲,接到了上级党组织的通知,重返大寨,担任党支部书记。
当郭凤莲接到调令时,心里百感交集。这些年虽然她不在大寨,但她从没有忘记大寨,那里有她的青春记忆,有她发奋图强的梦想,有她割舍不掉的父老乡亲。
她想马上飞回去,但却又有太多的担心,不敢回去。毕竟离开大寨11年了,大寨现在究竟是一个什么状况,郭凤莲心里不清楚。
虽然这些年郭凤莲不断思考,坚持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但她仍然担心自己能力不足,耽误了大寨发展。
但是,丈夫的一句话让郭凤莲增强了勇气,下定了重回大寨的决心。丈夫说:“大寨是你的人生起点,是你创业的开端,你是党的人,是大寨人,你应该服从组织安排,大寨的再次崛起,你责无旁贷。”
郭凤莲重返大寨
1991年12月15日,郭凤莲带着丈夫的嘱托,满怀信心地重新回到了大寨,她下定决心要让大寨重新火起来。
尽管当下还有人对她郭凤莲的做法不理解,但她相信日久见人心,事实胜于雄辩,只要人们能过上好日子,生活富裕了大家会理解她,支持她的。
为了跑贷款、找项目,郭凤莲一年之内四次北上,三次南下,为了节省经费出差时她几乎吃的都是方便面。有时为了买一张车票,她背着包裹挤在人群中,一站就是几个小时。
刚开始因为没有经验,郭凤莲办了两个厂子都因收益不好被迫关门。但是郭凤莲没有灰心,当年的“大寨精神”仍然激励着她,她拿出当年“铁姑娘”的劲头,跌倒了重新爬起来,继续干。
郭凤莲在一次去江苏江阴考察是,发现江阴的羊毛衫厂效益不错,于是便向毛纺厂提议联合办厂。对方一听是大寨的,用“大寨”二字做品牌,立马爽快答应。
1992年大寨的毛纺厂顺利建成并投入生产,同年10月中旬,“大寨牌”羊毛衫正式面世。为了宣传产品,郭凤莲带上羊毛衫,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这是郭凤莲复出后第一次在公众场合亮相。
大家一听说“大寨牌”羊毛衫,立马把带来的100件羊毛衫抢购一空,并当场签订了1万件订单。到了1993年,大寨又成立了“大寨针织制衣有限公司”。
2004年正在青岛出差的郭凤莲,半夜突然接到香港中策集团老板黄鸿年的电话,说他工作繁忙,只有明天下午才能抽出时间在北京见面。
郭凤莲一听,来不及仔细梳洗,马上起身星夜赶往北京,第二天正好赶上约定时间。
黄鸿年看见郭凤莲为了见他,不辞辛苦,连夜风尘仆仆地赶来,很受感动,随即答应与郭凤莲合作。1994年“大寨中策水泥厂”正式投入生产。
随后郭凤莲在大寨先后建立了水酒厂、面粉厂、杂粮厂、醋厂、核桃露等十余家企业。
而这些企业都是大寨村的集体企业,企业的品牌大多数都是“大寨牌”。“大寨”从一个“政治品牌”转变“经济品牌”。
与此同时,郭凤莲有根据当地情况,修建公路,利用老旧的窑洞,山区的景色,发展旅游业。
虎头山上的森林公园风景秀丽,景色宜人,展览馆、周总理纪念亭、陈永贵墓园等都成了大寨亮丽的风景线,每天都吸引着众多游客到此观光。
大寨的多种经营,给大寨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2012年大寨的人均收入1.5万元,大寨村的年经济收入十亿元。
另外大寨村老年人除了国家发的养老金外,年满60岁的每月村里再发200元,年满70岁的每月村里再发300元。
大寨村的学生从幼儿园到初中一律不交学费,考上大学的每年都有1000元奖学金。
结语
大寨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产生变化,但是无论怎么变,大寨的精神永远不会变。
大寨之所以能重新振作起来,富裕起来,就是因为它有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现在的郭凤莲由当年的“铁姑娘”变成了“铁奶奶”,但是她老当益壮,为了大寨能够更好地发展,仍然战斗在大寨建设的最前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