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石室圣心大教堂“”,坐落于广州市越秀区一德路,教堂建于1863年,落成于1888年,历时25年。由于教堂的全部墙壁和柱子都是用花岗岩砌造,同时教堂又是在1861年6月28日的“耶稣圣心节”当日奠基开工,因此称之为“石室圣心大教堂”,或“石室大教堂”、“圣心天主教堂”等。
广州石室圣心大教堂建筑面积2924平方米,高52.76米,是中国及东南亚地区最大的哥特式风格教堂,也是中国最大的石构建筑教堂。它与巴黎圣母院、威斯敏斯特教堂、科隆大教堂并称为“全球四大全石构的哥特式教堂”。1996年,教堂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858年,巴黎外方传教会在华成立“粤桂监牧区”,首任宗座监牧是法籍会士明稽章。明稽章早在1848年10月就来粤传教,咸丰元年(1851年)他在当时的两广部堂旁购置房产,建立了一间小教堂。
1861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在法国海军的配合下,明稽章逼使当时的两广总督劳崇光签订租约,将两广总督行署基址,永久租给巴黎外方传教会兴建天主堂,每亩租金为1500文钱,共计约60亩。
在当时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的支持和拨款下,教堂于1861年6月28日正式奠基开工,奠基当日,教会将取自耶路撒冷的一块石头和取自罗马的一千克泥土放置于两块奠基石之下,以示基督教创立于东方之耶路撒冷,兴起于西方罗马之意,两块奠基石上分别刻有“Jerusalem 1863”和“Roma 1863”字样。
不过,尽管从构思建堂到筹集款项,再到监督建设,明稽章是教堂计划得以实现的人,但他本人却无缘得见教堂的完工。明稽章在1879年9月被教廷召回法国,此后未能再重返中国。1886年,即教堂建成前两年,72岁高龄的他在巴黎病逝。广州石室教堂在接任主教邵斯的主持下续建完成。
圣心大教堂的建筑师是来自法国南锡市的Léon Vautrin,教堂的正立面是仿照巴黎第七区的圣克罗蒂德教堂而建,而中殿和半圆形后殿的内部则是参照法国的图勒大教堂,整座教堂总体而言属于19世纪兴盛于欧洲的歌特复兴式风格。
双塔式的“石室圣心大教堂”正面是一对高耸的尖顶石塔,象征“升向天堂,皈依天主”;正立面的钟楼上耸立尖塔,是哥特式建筑的标志性特征,也是建筑造型艺术的魅力。
由于教堂设计采用的是花岗石材料,而广州并不产花岗石,于是不得不从较近的香港九龙牛头角及茶果岭的采石场购买。工程开工之初,由两位法国建筑师负责现场监工,但由于与本地工人语言不通,加上中国人从来没有建造哥特式教堂的经验,因此工程开工2年,仅垒起几尺高的石块,两位法国建筑师便辞职回国了。
无奈,经多方考量,教会最后聘请了一位来自广东揭阳县坪上镇尖田村(一说为揭阳县河婆镇)的石匠蔡孝担任总管工。于是,教堂在他的主持下,便溶入了不少中国元素,如:用糯米桐油代替水泥,这样既防水又牢固;穹顶石块从中凿出双孔并用铁枝穿起来,这样更牢固;教堂楼顶的出水口,改成中国狮子造型;地板由原先设计的石块改成广东大阶砖,这样防湿性更好;门上也刻上了广式木雕。
抗日战争期时期,广州遭受日军空袭,其中曾有一架日机撞上教堂塔尖的避雷针后爆炸,教堂内的彩色玻璃被震碎过半,大摆钟也停摆了。
教堂被破坏最严重的是在文革时期,所有宗教油画被撕掉,剩下的部分彩色玻璃和花窗悉数被打碎,楼顶狮头排水口被用铁锤打碎,所有经书和讲道用的长椅被焚毁,石壁石柱被烧至爆裂。整个文革期间,圣心大教堂被作为仓库和垃圾处理场使用,连门前的“圣心路”也被改成“劳动路”,至今未复名。
文革结束后,在广州市政府的重视下,圣心大教堂经历过多次的修葺,其中规模最大的是2004年的彻底大维修,使得历经130多年的建筑奇葩,终于重新焕发出新的光采。
广州石室圣心大教堂除周一关闭外,其余时间都免费向观众开放参观,唯弥撒时间不允许在内随意走动。
摄于2019年09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