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狮刀
编辑丨子钺
题图丨图虫
“元宇宙”的概念最近彻底火了,无论是投资人还是创业者都在聊。有的人聊商业模式,有的人聊技术拐点,有的人聊法律法规,有的人聊泡沫将至。
不管泡沫是否存在,一个新的生态诞生时,就会产生颠覆性的创新,机会也会变多。
对于你我来说,技术的进步和资本的推动会让人们的生活更为便利和绚烂,这一点,从PC互联网的诞生,再到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就已经被证实。
如果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待这个新生事物,或许能获得更多启发,也就能理解为什么在国内,会是字节跳动率先买下了Pico这张VR“船票”,打响了元宇宙“第一炮”。
下面我们用四个大问题来尝试解答关于“元宇宙”这件事。到底什么是元宇宙?最令人激动的投资机会在哪里?哪些细分领域的创业项目会先跑出来?谁会率先吃到红利?……这些疑问你都会在本文找到答案。
谁能说清楚“元宇宙”到底是什么?
传播学奠基人麦克卢汉说过,媒介即延伸。任何新媒介的引入,势必会带来感官比率的变化,同时也会对外部世界发生挤压,产生新的信息交互方式。
比如,个人电脑的普及,让互联网成为了信息的新交互方式;智能手机的应用,让移动互联网生态更完善;而现在,在西方世界持续了一年多的疫情使得人们不得不花更多的时间在虚拟世界中,从而导致了Facebook的VR设备Quest2的大卖之后,“元宇宙”这个词也就火了。
1992年,尼尔·斯蒂芬森(NealStephenson)的科幻小说《雪崩》(《SnowCrash》)出版,首次提出了“元宇宙”(metaverse)概念。2021年沙盒游戏平台Roblox第一个将“元宇宙”概念写进招股书,成功登陆纽交所,引爆“元宇宙”热潮。
来源:Amazon
实际上,“元宇宙”只不过是个代名词罢了,大的背景是整个信息技术的持续发展导致互联网从2D到3D的升维进化。你也可以称之为Web3.0,3D Web,Spatial Web,Virtual World等等。
在创业邦2021 DEMO CHINA 创新中国峰会上,红点创投中国基金创始及主管合伙人袁文达认为,元宇宙概念之所以会兴起,源自于技术和需求的变化。从PC到互联网,再到智能手机,过去20年中每一次新时代的开启,背后都是人机交互方式的变革。
对于“元宇宙”现阶段并没有准确定义,但它一定是下一代互联网的形态,通过计算机图形学、多媒体和超高带宽无线通信等相关软硬件技术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沉浸式交互体验。“元宇宙”也被认为是互联网的“终极形态”。
“元宇宙”和当前的互联网相比
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现在很多公司都说自己要做一个自己的“元宇宙”,这个说法其实是不准确的。
“元宇宙”应该只有一个,就跟“互联网”只有一个是同样的道理。每家公司自己都有可能构建一个自己的“虚拟世界”,但是这不是“元宇宙”。 所有的这些“虚拟世界”之间能够互联互通,这才构成一个“元宇宙”。
如何理解这一点呢?
用我们当前的互联网来说,在目前的互联网中有不同的“domain”的概念,每个domain对应一个域名,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一个网站。
一个domain内部可以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用户生态体系,但是所有的domain之间理论上也是可以相互通信的。
既然互联网早就有虚拟世界的概念和相关产品,不同domain的互联互通也可以实现,那“元宇宙”又有什么不同呢?
这个问题的核心可能就在“真实”,或者“虚拟”。
很多人学英语的时候都会学到一个“冷知识”,就是Virtual这个单词既可以是“虚拟”的意思,也可以是“真实”的意思。或者说必须看上去“真实”到一定程度才能称为“虚拟”。所以一个合格的“virtual world”就是“让人感觉足够真实的虚拟世界”。
当一个虚拟世界真实到一定程度,用户可能会对虚拟世界中的生活投射足够多的情感和执念,虚拟世界中的损失就变得跟现实世界中的损失一样难以承受。
在这种情况下,虚拟世界中的身份和经济体系就变得非常重要。
首先,这个世界要持续存在,不能说没有就没有了。
其次,用户要想进去就进去,想离开就可以离开。
第三,它要足够开放,任何人具备基本的技术条件都可以进去。
人在其中的创造可以沉淀为价值,而且可以在不同的domain中间具备交换的机制。
对于投资人来说
“元宇宙”应该怎么投?
在创业邦2021 DEMO CHINA 创新中国峰会上,红杉中国合伙人郑庆生表示,元宇宙为我们勾画出了下一个时代的轮廓。元宇宙的基本特征是用户使用时间足够长,能够产生新的社交关系,用户能创造出无穷的内容。它是我们对跨时代产品抽象化的概括。
如果我们把“元宇宙”看做下一代互联网,投资图谱就很清晰。元宇宙包括了支撑3D虚拟化的互联网所有领域。美国游戏开发公司Beamable的创始人Jon Radoff将元宇宙划分为体验层、发现层、创作者经济层、空间计算层、去中心化层、人机互动层、基础设施层等七层架构。
来源:Jon Radoff;Market Map of the Metaverse
从元宇宙的市场图谱来看,越往左边,更多的是平台类型的企业,越往右边,更多的是底层技术和基础设施类的企业。
国内的创业和投资情况更多是靠左侧,游戏类和消费电子类居多。在Wind最新发布的A股元宇宙指数,游戏和消费电子(包括但不限于AR/VR)占比分别高达24%和19%,是当之无愧的投资焦点。
在一级市场也开始涌现出像VR领域的Pico和小派科技和AR领域的Nreal这样的头部企业。
这个格局目前和美国有些区别。在美国Roundhill Ball Metaverse ETF中,游戏和消费电子占比仅为5%和9%,美国创投界更热衷于投资支持像Unity这样游戏研发的游戏平台,占比达到19%,而中国目前尚且缺乏成熟的此类标的。
从投资人的视角来看,与TMT投资类似,技术类型的项目要看其当前的技术领先性和后续持续领先的可能性。
而平台类型的项目就要看其是否能构建出以网络效应为核心的竞争壁垒。有些项目如果是两方面属性都兼具,更值得关注。
当然,团队是最重要的,但这与是不是元宇宙项目没有太大关系。
至于项目估值,实际上跟TMT投资的思路和理念没有明显的区别,只是在对未来元宇宙相关产业规模的想象上可以更大胆一点,更乐观一点。
哪些细分领域的创业项目会率先跑出来?
1)相关技术是元宇宙最令人激动的机会
根据前面的分析,元宇宙这个概念之所以能够成立,最核心的因素是计算机图形学、多媒体和超高带宽无线通信等相关软硬件技术的发展,可以为用户在虚拟世界中提供足够真实的沉浸感。
在之前的PC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时代,底层技术公司几乎完全都来自海外,中国公司主要是在应用层,后来逐渐才在底层技术方面缩小了一些差距。
但是在元宇宙这一波大潮的早期,中国已经出现了一些技术水平跟世界同步甚至领先的公司,比如高端VR/AR设备和核心零部件领域,有一些公司已经具备相当规模的收入和用户基础,成为了相当成熟、同时又具备巨大上升空间的投资标的。这也是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开始重仓一级市场的原因。
2)元宇宙应用层和平台业务层的机会
这些机会有两类,一类是从当前互联网中的3D相关业务自然转型到元宇宙项目,比如3D类的游戏转型到VR游戏。
另一类则是基于元宇宙全新模式和用户场景的元宇宙原生项目。这类项目还都在早期阶段,主要原因是元宇宙从一个科幻概念到产业落地也是处于一个起步的阶段。
3)适合元宇宙范畴传播的内容平台会率先吃到红利
麦克卢汉有一个著名的“冷媒介”“热媒介”的理论。其中,热媒介是指清晰度高的、对受众参与度要求较低,并且在在同一时间内只有一个感官参与的媒介。这种类型的媒介不需要解释,因为它提供了所有理解所必要的信息。冷媒介则相反,需要受众通过“脑补”来补全缺失的讯息。
随着互联网形态的发展,麦克卢汉的这个理论可以很好的预言在不同媒介形态下,内容的生产方式需要发生什么变化。
比如,对于文字来说,由于阅读是一件需要受众大量“脑补”的过程,所以文字是冷媒介,写字这件事,不仅需要作者动脑子,也需要读者动脑子。
到了短视频时代,媒介就逐渐变热。有多少人有过刷抖音刷的停不下来的经历?在短视频传播的过程中,虽然短视频创作者需要动脑子(比如情节设计、剪辑、转场等),但是看短视频的人已经几乎不需要动脑子了。
如果我们未来会迎来元宇宙的时代,那么对于VR头显这样的媒介来说,几乎热的要沸腾了。不仅是眼睛、耳朵等基本感官,连触觉等都可以通过体感衣完全模拟。这个时候,内容会对受众的心智造成更大的影响,创作者和受众都不需要“动脑子”。
打个比方,大家都很喜欢看“女友视角”新垣结衣的vlog,想想看,如果这个“女友视角”是用三维方式呈现,会有多少“宅男”沉迷?到那个时候,颜值博主、萌宠博主会拥有比现在多几个数量级的粉丝。
易凯资本的《2021年元宇宙报告》也认为,元宇宙的起点不是平台,而是可以独立成篇、自我迭代、多维立体地吸引用户参与体验甚至参与创作的内容。搭建元宇宙需要从内容起步,从内容走向平台,把小宇宙膨胀成大宇宙,而不是一上来就拉开搭建平台的架势,试图凭空创造一个无边无垠的宇宙。
元宇宙对于内容创作者来说,一定是新的机遇;但内容也有可能因此变得更加低俗化,对于创作者来说,也许是新的灾难。
这么看,重“内容”的字节跳动确实比重“社交”的腾讯更适合拿到元宇宙的第一张门票。
腾讯几乎是被认为全球大企业中对元宇宙布局最完备的公司。但是其实这不是腾讯在理念上“先知先觉”,而是它在行业中的定位和地位,以及腾讯通过大量的战略投资确保自己不会错过The next big thing的整体策略,决定了在这个产业发展和演变的过程中,腾讯不得不采取动作。
有意思的是,metaverse这个词火了之后,腾讯把它翻译成了“全真互联网”,他们很敏锐的看到,“真实”而且是“完全真实”的感受,这才是对metaverse来说,最重要的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