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点:
通过本文的相关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第一,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将粮食生产、产量放在第一条,可见粮食生产的重要性及决定性意义凸显。第二,若2023年度的粮食产量丰产预期较强,则玉米、小麦、稻谷期货远月合约期价高位承压。第三,若转基因玉米和大豆种植试点或有推动,或对国内玉米、大豆供给缺口预期有较大缓解,利空玉米、豆二期价。第四,粮食收购、农资补贴、种植补贴、利益补偿、资金奖励、农业保险、优质优价,都是资金支持粮食产量提升,让农民种粮挣钱得利,对于玉米、小麦、稻谷期货价格预期不明确。第五,如果大豆油料各项政策使用效果良好下将增加国内大豆产量,利空豆一期价。第六,国内相关品种而言,进口预期增量,需求无好转下,国内农产品远期期货价格承压,涉及品种玉米、豆粕、棕榈油,同品种国际国内价差有收窄预期。第七,远期豆粕期价的指引需要关注全球大豆供需及国内养殖端需求的变化。
正文:
01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
2023年2月13日,国务院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的指导意见》。这是20世纪以来发布的第20个“一号文件”。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紧紧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守牢的底线、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明确重点任务和政策举措。本文以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相关要点对农产品期货的影响开展。
02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农产品期货的影响
1、全力抓好粮食生产。确保全国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要稳住面积、主攻单产、力争多增产。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强化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物质基础,健全农民种粮挣钱得利、地方抓粮担责尽义的机制保障。
解 读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将粮食生产、产量放在第一条,可见粮食生产的重要性及决定性意义凸显。2022年全国粮食总产量13730.6亿斤,粮食产量连续8年站稳1.3万亿斤,产量来自不易,新一年仍要继续努力。展望未来异常气候扰动、重特大自然灾害多发频发、国际地缘政治复杂演变、金融市场剧烈波动多重影响下,新一年全国粮食产量持续1.3万亿斤以上挑战大。保产稳产的核心是强化科技,让农民种粮赚钱得利,加强地方粮食生产相关考核。若2023年度的粮食产量丰产预期较强,则玉米、小麦、稻谷期货远月合约期价高位承压。
2、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开展吨粮田创建。推动南方省份发展多熟制粮食生产,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发展再生稻。支持开展小麦“一喷三防”。实施玉米单产提升工程。
解 读
吨粮田、多熟制(南方)、再生稻、小麦、玉米单产提升都是稳定粮食产量的重要抓手,不排除定期或者年底会有一定考核,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政府宣布的目标,在目前每年6.5亿吨粮食产量的基础上再增加5000万吨的粮食产能。
“吨粮田”首次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吨粮田”,即年粮食亩产达到一吨的农田。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小麦平均亩产为390.4公斤,玉米平均亩产为429.1公斤,上下两茬加在一起,距离吨粮田仍有距离。比如通过作物育种、茬口调整、技术集成与推广等。科学技术进步,有利于粮食增产。
多熟制粮食生产,是指在年内时间或空间上同时种植一种以上的粮食生产的方式,体现了时间和空间的集约化。具体分布情况见图1-1。多熟制粮食生产,一般包括复种或间混套作两方面内容。多熟制粮食生产,提高粮食生产复种指数,充分利用土地、光、热、水、肥等资源,提高养分循环利用率,增加粮食生产系统稳定性,规避病、虫、草、旱、涝害等自然灾害。
图1:中国温度带的划分
资料来源:https://www.tzixun.com/tzx/5726.html,中期研究院
目前,我国共有13个粮食主产区。南方有安徽、江苏、湖北、湖南、四川、江西等六省,北方有黑龙江、河南、山东、内蒙古、河北、吉林、辽宁等七省。北方七省以28%的人口贡献了全国一半的粮食产量。粮食供给区域不平衡矛盾依然突出,广东、福建等主销区粮食自给率不足30%。南方省份粮食增产空间有,向科技、高质量、效率要产量还有进步空间。
再生稻是种一茬收获两回的水稻,头季水稻收割后,利用稻桩重新发苗、长穗,可以再收一季。截止2022年8月,全国再生稻种植面积大约1500万亩左右。再生稻跟双季稻区别主要在于栽插的方式和收获的方式不一样。双季稻有早稻和晚稻,再生稻省掉了第二茬水稻的育秧播种以及相关耕种的环节,省时省工。这是提高南方地区水稻产量的手段之一。
“一喷三防”是小麦中后期管理的重要技术措施,是指在小麦生长中后期,通过叶面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叶面肥、杀菌剂、杀虫剂等混配液,通过一次施药达到防干热风、防病虫、防早衰的目的,实现增粒增重的效果,确保小麦丰产增收。这是提高小麦主产区产量的重要手段之一。
玉米单产提升,从育种、种植等环节都有进一步深挖潜力。玉米是我国生产面积最大的粮食作物,约占粮食种植总面积的35%,其产量接近全年粮食总产量的40%。玉米单产2020年的421公斤/亩。我国玉米单产水平目前只有世界先进水平的60%左右,我国玉米单产还有巨大的提质增效空间。
媒体报道没有提到中国推出转基因玉米和大豆的时间表。市场人士估计今年推出。若转基因玉米和大豆种植试点或有推动,或对国内玉米、大豆供给缺口预期有较大缓解,利空玉米、豆二期价。
3、继续提高小麦最低收购价,合理确定稻谷最低收购价,稳定稻谷补贴,完善农资保供稳价应对机制。健全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增加产粮大县奖励资金规模。逐步扩大稻谷小麦玉米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实施范围。实施好优质粮食工程。鼓励发展粮食订单生产,实现优质优价。
解 读
粮食收购、农资补贴、种植补贴、利益补偿、资金奖励、农业保险、优质优价,都是资金支持粮食产量提升,让农民种粮挣钱得利,对于玉米、小麦、稻谷期货价格预期不明确。
2023年小麦最低收购价继续上调,三等最低收购价为每50公斤117元,涨了2元;有利于提高农户种粮的积极性,稳定新季小麦种植面积。近两年新麦上市价格高开,小麦市场价格高于最低收购价,小麦整体售粮期拉长,政策收购量减少。
2022年稻谷最低收购价各品种全线小幅上调。国内稻米市场供过于求,去库存依旧在推进。预期本年度稻谷最低收购价基调稳定,此政策对稻谷期价影响有限。
粮食农业保险核心是保障农民种粮收益,增加粮食产量。如果再出现极端恶劣天气侵扰,农业保险将赔付全部生产成本。如果售粮收入达不到预期,农业保险弥补农户的收入损失。
4、严防“割青毁粮”。严格省级党委和政府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推动出台粮食安全保障法。
解 读
“割青毁粮”新出现的热点问题,及时解决。粮食产量有责任考核,细化结果导向。持续关注《粮食安全保障法》的推动情况。
5、加力扩种大豆油料。深入推进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扎实推进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支持东北、黄淮海地区开展粮豆轮作,稳步开发利用盐碱地种植大豆。完善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实施好大豆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试点。
解 读
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粮豆轮作,盐碱地种植大豆,农业保险,如果大豆油料各项政策使用效果良好下将增加国内大豆产量,利空豆一期价。未来大豆供给变化需要持续关注,并跟踪对于价格影响。
2022年因大豆产量的增加和质量的原因,东北大豆价格表现偏差,农户种植大豆的收益并不理想,与种植玉米的收益差异较为明显。
表1:黑龙江省历年玉米、大豆种植补贴情况
年份 | 玉米(元/亩) | 大豆(元/亩) |
2016年 | 153.92 | 118.58 |
2017年 | 133.46 | 173.46 |
2018年 | 25 | 320 |
2019年 | 30 | 255 |
2020年 | 38 | 238 |
2021年 | 68 | 248 |
资料来源:钢联数据,中期研究院
6、统筹油菜综合性扶持措施,推行稻油轮作,大力开发利用冬闲田种植油菜。支持木本油料发展,实施加快油茶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落实油茶扩种和低产低效林改造任务。
解 读
油菜籽增产预期,消费端无较大亮点下,施压菜粕、菜油远期期价。木本油料供给增加,丰富国内油脂供给种类,对油脂远期期价影响偏空。
7、深入实施饲用豆粕减量替代行动。
解 读
若2023年肉类生产增长放缓,养殖方式持续改善,科技进步,以及全国普遍采用低豆粕饲料配方,不排除对于进口大豆、豆粕的依赖度有进一步下降空间。远期豆粕期价的指引需要关注全球大豆供需及国内养殖端需求的变化。
我国连续两年豆粕消费量有所下滑,一部分原因来自于豆粕减量替代的有效推进。但作为替代豆粕的其他杂粕毒素含量高、饲料利用率低、蛋白含量低等缺点,仅有大型饲料集团企业可以做到较好替代,中小型饲料企业仍然只能选择豆粕作为蛋白饲料原料的主要成分。
从数据来看,据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公布饲料中豆粕减量替代典型案例的通知,2021年牧原食品、温氏股份、新希望六和、广东海大、北京大北农、禾丰食品、广西扬翔、四川铁骑力士等八家企业在实践中探索了成功的技术路径,为全行业豆粕减量使用作出了示范。其中牧原食品生猪养殖使用配合饲料1580万吨,豆粕平均用量占比为6.9%,比养殖业消耗饲料中豆粕平均含量低8.4个百分点,相当于减少豆粕用量130万吨。
8、发挥农产品国际贸易作用,深入实施农产品进口多元化战略。
解 读
农产品进口多元化,深化农产品国际贸易作用,对农产品保供给层面是有利抓手,对于国内相关品种而言,进口预期增量,需求无好转下,国内农产品远期期货价格承压,涉及品种玉米、豆粕、棕榈油,同品种国际国内价差有收窄预期。
国内农产品对外依存度较高的品种为大豆、棕榈油、菜籽、大麦、高粱等,近期国内进口规模增量明显的品种包括玉米、小麦。2022年我国大宗农产品进口来源国前10名分别为巴西、美国、阿根廷、新西兰、澳大利亚、加拿大、乌拉圭、俄罗斯、乌克兰、印度尼西亚。2022年中国农产品贸易规模再创新高。2022年国际农产品贸易额达3347.1亿美元、同比增10.1%,进口2361.1亿美元、增7.4%,出口986.1亿美元、增16.9%,受国际农产品价格高企等因素影响,粮食等农产品进口呈现“量减额增”态势。
9、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支农作用,优化“保险+期货”。
解 读
重点落脚点在支农作用,期货市场服务“三农”和乡村振兴工作,提高农业行业的抗价格风险能力,助力农业行业健康发展。随着时间推移,优化很迫切,且有新的内涵及深度。
03
观点总结
通过本文的相关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第一,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将粮食生产、产量放在第一条,可见粮食生产的重要性及决定性意义凸显。第二,若2023年度的粮食产量丰产预期较强,则玉米、小麦、稻谷期货远月合约期价高位承压。第三,若转基因玉米和大豆种植试点或有推动,或对国内玉米、大豆供给缺口预期有较大缓解,利空玉米、豆二期价。第四,粮食收购、农资补贴、种植补贴、利益补偿、资金奖励、农业保险、优质优价,都是资金支持粮食产量提升,让农民种粮挣钱得利,对于玉米、小麦、稻谷期货价格预期不明确。第五,如果大豆油料各项政策使用效果良好下将增加国内大豆产量,利空豆一期价。第六,国内相关品种而言,进口预期增量,需求无好转下,国内农产品远期期货价格承压,涉及品种玉米、豆粕、棕榈油,同品种国际国内价差有收窄预期。第七,远期豆粕期价的指引需要关注全球大豆供需及国内养殖端需求的变化。
吴媛瑾 投资咨询号 Z0010184
2023年2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