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视觉中心记者 余 萍摄
一座城,激荡着实业的情怀。一座城,孕育着改革的基因。“双手舞出八条龙,小桌子上唱大戏”,改革开放之初,常州人就以思想大解放推进发展大提速。常州市委书记汪泉表示,名城常州再出发,要用好改革开放这个关键一招,塑造三张“明星城市”新名片,种好人民满意的“幸福树”。
建设高质量的“工业明星城市”,常州精心培育一批明星产业、企业、产品,强化高端引领,加快培育发展具有常州特色的产业集群和自主可控的产业体系,建设特色鲜明的长三角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叫响常州创造、常州质量、常州品牌,通过高质量的旅游明星城市、管理明星城市,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做强城市硬实力,做优城市美实力,做精城市软实力。
擦亮底色,再塑工业明星城
12月9日上午9点,第五届中国工业大奖发布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常州天合光能、上上电缆、武进不锈三家明星企业闪耀榜单,成绩单之亮眼为全国设区市中唯一。上上电缆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丁山华手捧沉甸甸的工业大奖奖杯,感慨万千,“从名不见经传的小镇小企业,到跻身全国第一、全球第七,我们要让常州智造成为全球客户的上上之选。”
工业明星城,名牌今何在?从昔日的灯心绒、手扶拖拉机、化纤、收音机、玻璃钢、自行车、照相机等十“龙”齐舞的产业链矩阵,到如今高铁、光伏、电缆等国家产业名片,常州大刀阔斧推进制造向“智造”转型。近年来,常州持之以恒深化“三位一体”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战略,扎实推进十大产业链建设,精心培育一批明星产业、明星企业、明星产品,加快推动制造业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去年,全市装备制造业产值达5100多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46.6%,拥有行业隐形冠军200多家,100多只工业产品达到世界先进或领先水平,太阳能光伏、石墨烯等产业在国内外都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过去三年,常州亩均税收超千万元的企业,由312家增至513家。
制造强,则工业强;工业强,则实体强;实体强,则经济强。全国石墨烯产业,半壁江山在常州;太阳能电池组件出货量占全国1/5,天合光能位列全球第一;上上电缆全国第一、世界第七;每4台机器人,就有1台在常州制造;每两部高端智能手机中,就有一部手机使用常州瑞声科技产品……常州,正对标学习世界智能制造之都德国,塑造高质量的工业明星城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产业强市战略,加快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力争到2020年培育2个2000亿级、5个千亿级、3个500亿级产业,努力把智能装备制造和以石墨烯为代表的先进碳材料打造成为领跑全国的产业地标,打造“全国一流的智能制造名城、长三角特色鲜明的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国内领先的产城融合示范区”。
全球融智,坚持“科技长征”
面对高校资源稀缺、本土科研力量薄弱的现实,一条科技长征路,常州人一走就是十多年。用世界眼光引进高端产业资源、创新资源,与企业创新活力、动力嫁接,实现“优势叠加”,让创新链和产业链“双向融合”。连续13年开展“科技长征”,促进企业与科研院所“牵手”、资本与创新项目“联姻”。截至去年底,常州累计引进领军人才创新创业团队2000多个,创办1500多家科技企业,直接带动引进3500多项专利成果在常转化及产业化。
以色列,比肩硅谷的世界创新创业高地。来到中以两国政府间创新合作的重要平台——中以常州创新园,循着阵阵咖啡香,便能找到依兰的公司。依兰是一名企业家和工程师,是Elan工业的领军人,他研发的咖啡研磨机已拥有6个系列30个品种,占中国市场40%的市场份额。目前中以常州创新园已集聚以色列及中以合作企业81家,数量领跑全国,业态也最为丰富。征图新视(江苏)科技有限公司利用以色列的机器视觉技术,发展成为机器视觉及自动化的完整解决方案提供商,为制造业提供工业图像检测及配套自动化设备,填补国内空白。世界眼光,全球融智,常州正致力于让中以常州创新园成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中以创新合作示范平台,让开放的“朋友圈”越开越大。
在刚刚公布的我省改革开放40周年先进集体榜单中,常州科教城跻身其中。这里,每天新增入驻机构和孵化企业1.2家,累计达2465家;每天新增重点产学研合作项目1项,每天新增授权专利4件;在这片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每天有2万科技人才在为梦想奋斗,创新生态蔚然成风。南京大学常州高新技术研究院落户常州科教城已有12年,作为科教城第一位进驻的高校研究员,陈强从“创业房客”转型成为“创业房东”。“拓荒”之初,他和建筑民工一起吃盒饭,目前已在科教城建立新能源、医药、新材料、光电等5个开放实验室和20个校企联合实验室,孵化了15个创新型企业,与常州企业合作项目60余项,企业新增产值20多亿元。
发展为民,幸福树挂满幸福果
常州,古有龙城之称,让创意产业化、产业创意化的常州恐龙园,实现了产业增长方式由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文化旅游的异军突起成为“常州现象”,被誉为中国版“奥兰多”。从无到有,从小及大,由虚入实,一个被华东旅游线遗忘的城市由此跃升为全省旅游四强。除了坚守工业家底、持之以恒打造全国一流智能制造名城,旅游和管理也成为常州打造“明星城市”的努力方向,优化政务管理、提升城市管理、做精企业管理、加强环境治理、创新社会治理,让常州成为近悦远来的明星城市。
全域文明,城乡一体。近年来,常州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把优良生态作为加速转型的“绿色引擎”,着力建设生态绿城,成功创建国家生态城市、国家森林城市,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城市功能不断升级,配套公共服务也在不断做“加法”。城市交通达到A类城市一等水平;“15分钟健康服务圈”“15分钟就业社保服务圈”“10分钟体育健身圈”相继建成;公办学校义务教育阶段吸纳13.6万外来人口子女就读,吸纳力达87%;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在城乡社区实现全面覆盖,城区内,常州市民步行不超过10分钟,就能享受到公共绿地和免费公园。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常州把群众最关切最烦心的事一件一件解决好,不断提升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幸福树硕果累累。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超过80%。大力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计划,让老百姓的“钱袋子”鼓起来,去年城乡居民收入增长8%以上,是全国、全省城乡收入差距较小的地区之一。5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人数60万人,成为全国创业先进城市,基本实现社会保障制度城乡一体化。居者有其屋,房价合理,在全省率先实现住房保障应保尽保,形成住房保障的“常州模式”。社会事业发展全国全省领先,社区“减负增效”带动社区善治, “政社互动”覆盖所有镇、街道,捧回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最高奖“长安杯”。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改革再出发,常州争一流。 记者 蔡 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