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张志伟见习记者余俊毅
那些"闲钱"上市公司暂时不用的市场(市场最新价格消息)?在众多理财产品中,结构性存款最受上市公司青睐。数据显示.上市公司购买的理财产品中,结构性存款占比超七成。
但对于个人投资者,银行不再主动向客户推销此类产品。不少业内人士认为,结构性存款规模可能会进一步缩水。
上市公司财务管理
结构性存款占比最高。
上市公司因为生产周期或者稳定经营的需要,往往会有一些闲置资金。为了合理利用他们的"闲钱",上市公司买理财产品已经成为常态。
尹仲律师事务所律师栾璟宣告诉《证券日报》记者"上市公司利用自有和暂时闲置的资金向银行购买低风险、灵活存取的理财产品是合规的,购买前需要向监管备案。因为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只要所投资的产品符合安全性高、保本、流动性好的要求,就不会影响募集资金投资计划的正常运作。
《证券日报》据Wind统计,今年以来,506家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合计1374.93亿元。去年,上市公司购买的理财产品总额达到1.33万亿元。
具体来看,今年以来,21家上市公司认购理财产品金额超过10亿元。在…之中航发电力、青岛啤酒、江苏国泰认购金额排名前三。值得一提的是,上述三家上市公司认购结构性存款。其中,航发电力认购的结构性存款高达60亿元,预期收益率在1.3%-3.74%之间,期限为91天至180天。
虽然上市公司购买的理财产品种类繁多,但结构性存款无疑是最受上市公司欢迎的产品类型。记者注意到,在506家上市公司中,有389家购买了结构性存款产品,认购总额为980.57亿元。,占71.32%。
零点研究院院长余百成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上市公司利用闲置资金购买低风险理财产品是一种手段,是在本金安全的前提下提高资金回报率。。因为投资业务不是大部分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当资金闲置时,购买理财产品的安全性和流动性是第一位的。所以,存单、结构性存款、银行理财产品是更多的选择。上市公司通过增发募集资金后,,一般不会马上投资相关项目。当大量募集资金闲置时,购买一些低风险的理财产品是合适的。
结构性存款一度被视为
保本理财产品的替代品
为什么上市公司如此青睐结构性存款??易观国际高级分析师苏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上市公司期望自有资金在一定程度上保值增值。在"去兑现",结构性存款是一种可以实现风险和收益相对平衡的产品,以其实力很难在市场上找到替代品。因此受到上市公司的青睐。
其实结构性存款不是普通存款,也不同于大多数银行理财产品。根据银监会2019年发布的《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结构性存款业务的通知》结构性存款的定义被明确定义为"商业银行吸收的嵌入金融衍生品中的存款,与利率、汇率、指数等波动挂钩。"或者实体的信用状况,让储户在承担一定风险的基础上获得相应的收益。"
过渡期资产管理新规实施后,结构性存款一度被视为保本型理财产品的替代品,规模剧增。与此同时,其不规范之处和相关风险也逐渐暴露出来,因此监管部门对其进行了多次规范,缩减了规模。
根据Wind最新统计,到2021年底,全国银行业结构性存款余额50836.82亿元,较2020年末下降21.09%。其中,大型银行结构性存款余额为16165.67亿元。,比2020年底下降37.64%;中小银行结构性存款余额34671.15亿元,较2020年末下降9.95%。
一位银行内部人士告诉记者,监管层不断要求降低结构性存款产品规模。,主要是防止相关风险的积累,避免通过此类产品套利,导致资金转移空虚;此外,压降规模还可以防止银行高息吸收存款,更好地降低银行负债端的压力,引导资金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苏分析说结构性存款压力长期下降,预计未来会强调更具体、更精准的政策规划。随着结构性存款从压力下降的目标阶段转向常态化、规范化管理阶段,结构性存款整体规模将呈现稳定趋势。
经理很少推荐结构性存款。
虽然结构性存款很受上市公司欢迎,但银行并不建议个人投资者购买。记者走访北京地区银行网点时发现,目前理财经理总是强调理财产品在保本和收益方面不再保本。。对于追求保本的客户,理财经理会推荐一些低风险、稳健的产品,但很少有理财经理主动推荐结构性存款。
当记者问一家股份行的理财经理为什么不';“我不推荐结构性存款产品,”这位经理坦率地告诉记者。"我不';不推荐结构性存款。首先要知道的是,余额挂钩产品需要和类似黄金或者美元的利率挂钩。其实他们也不是很稳定,收入有波动。客户很可能获得最低收益,不如投资预期。还不如直接推荐存款,可以锁定收益,留住客户';美国基金。。
某大型国有银行理财经理告诉记者,资管新规生效以来,结构性存款越来越少,几乎没有了。此外,在参观过程中,记者还看到了提示性的标语"结构性存款不同于一般存款,具有投资风险"。
于百成告诉记者,资管新规出台后,银行理财产品不得不实现净值化转型。但银行面临理财客户流失的风险,一般存款产品竞争力较低。因此,当时的高收益结构性存款产品成为揽储利器。银行增加了结构性产品的发行。然而,在实际业务中,许多结构性存款实际上已经成为"伪结构"固定收益产品。这不符合本产品的设计初衷,也违背了"打破僵化,改变僵化"。在监管部门的不断监管下结构性存款也在走向"真实结构"他们的吸引力也在减弱。预计后续的结构性存款将进一步减轻其压力。
(蔡山丹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