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国际金融市场受到明显冲击,呈现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要推进金融双向开放,稳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为此,我们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张明。
《领导文萃》:人民币国际化已经进行多年,如何看待人民币国际化的历程?
张明:2006年爆发于美国的次贷危机迅即蔓延至全球,酿成了一场全球性金融危机。这场危机的深刻教训之一就是,过度依赖美元是不可取的。从2009年起,中国政府开始多措并举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在第一阶段,从2010年至2015年间,中国采用旧“三位一体”策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是人民币在跨境贸易与投资的结算中取得突破和进展。人民币在中国跨境贸易结算中实现从0到1的突破,在这一时期,人民币结算金额的比重上升到近1/3,在全球跨境结算中的地位也一路上升,排名从第35位提升到了第4位。
二是离岸人民币金融中心多点开花。香港是离岸人民币金融中心的“桥头堡”,之后增加的离岸中心包括伦敦、新加坡、中国台湾、东京和澳大利亚等地。在香港离岸中心,中国政府一方面推动人民币债券、股权和基金类等投资理财产品的发行,另一方面大力构建了离岸人民币资金回流内地的机制。
三是中国与其他国家(地区)签署了一系列双边本币互换协议。迄今为止,中国签署双边本币互换协议的时间集中在2009年至2015年间。到2019年底,中国央行已经与39个国家或地区签署了双边本币互换协议,互换规模超过了3.7万亿元人民币。
2016年10月,人民币被纳入IMF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的里程碑事件。然而,在2016与2017年间,人民币国际化陷入了停顿。在此之后,中国央行采取了新“三位一体”策略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一是在石油交易中推出人民币计价的期货合约。2018年3月26日正式上市的上海原油期货合约,是中国国内首个原油期货合约,也是全球首个人民币计价原油期货,境外投资者可以直接参与交易。截至2021年3月25日,其单边累计成交量已达11319.66万手,累计成交金额近30万亿元,成为仅次于WTI和Brent原油期货的世界第三大原油期货。
二是加快了国内金融市场开放力度。
- 其一,在投资额度的开放上,近年来中国不断放松外资参与国内金融市场的限制,于2019年9月全面取消了对QFII和RQFII额度的要求。
- 其二,在机构股权比例开放上,中国通过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的方式逐步放松,并于2020年6月取消了外资参与资本市场服务业、保险业的股比限制。
- 其三,中国的股票与债券市场已经相继被纳入国际主流指数之中,沪深港交易所互联互通机制也正在不断优化。
三是推动在“一带一路”沿线增加人民币的真实需求及使用黏性。“一带一路”沿线基础设施建设及产业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中国作为其中关键的资金供给方,自然为人民币在“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贸易和投资中发挥计价、结算货币的功能创造了良好机遇。
与旧的策略相比,新的人民币国际化“三位一体”策略更注重培育人民币的计价货币功能、海外真实需求,更注重为国际投资者提供丰富的人民币计价资产。
《领导文萃》:当前如何看待人民币国际化未来的发展前景?
张明:从全球储备、结算、交易货币的角度看,人民币所占的份额不仅均远低于美元、欧元,甚至与日元、英镑也有不小差距。展望未来,人民币国际化依旧长路漫漫。
目前,中国已经步入新发展阶段,中国政府审时度势提出了打造“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判断。这是一套以我为主、以内促外的发展策略,在全球化重构、中美冲突将会长期化持续化的背景下意义重大。因此,新的人民币国际化策略亟须以打造“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为契机进一步做实做细。具体而言,我认为:
首先,要大力拓展人民币作为计价、结算货币的功能。尤其在大宗商品贸易方面,应充分利用中国作为全球第一大原油进口国、第一大铁矿石进口国、第一大天然气进口国等市场地位,推动大宗商品贸易使用人民币进行计价、结算,推出相应的期货、衍生品工具,在关键品种上争取国际定价权。还应鼓励中国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中使用人民币进行计价与结算,允许东道国居民和企业使用人民币购买商品和投资,争取形成人民币真实需求回流机制。
其次,应着力在RCEP和“一带一路”沿线培育对人民币的真实需求,增加人民币的需求黏性。在RCEP签署之后,协定区域内国家与中国的经贸联系更将紧密,另外随着“一带一路”建设落到实处,一旦人民币与美元进一步脱钩,这些区域国家很有可能会增加人民币在其货币篮子中的权重,进而会自发产生对人民币计价资产的需求。与此同时应巩固与东亚国家之间的双边本币互换协议,必要时可推动亚洲区域外汇储备库建设,以区域货币合作为突破口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再次,应拓展国内金融市场的广度和深度,为国际投资者提供丰富的人民币计价资产。例如可推动“熊猫债”市场做大做强,鼓励RCEP区域内的政府与企业到中国内地发行以人民币计价、交易和结算的债券,探索允许其直接将募集的人民币资金调出境外使用的机制,进而实现内地债券市场与香港“点心债”市场的联动。如果人民币成为主要的境外主体的发债货币,则意味着人民币从贸易型货币转向了金融型国际货币。
最后,在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中国政府仍应保持适当的资本管制。只有在中国经济保持高质量发展、金融市场不断得以深化、能够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前提下,人民币才可能最终实现国际化,成为全球性货币。
本文节选自《金融开放新格局下的人民币汇率及国际化问题——专访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张明》一文,如需阅读原文,见《领导文萃》2021年9月(上)“高端访谈”栏目。
特约记者 | 孔大鹏
责任编辑 | 笺迟
微信编辑 | 少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