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1个能做一辈子的风口。
20年前,别人下海经商年入百万,你说没人脉没资源,错过风口;
15年前,别人研究虚拟货币赚得盆满钵满,你说你不懂技术看不懂,错过风口;
10年前,别人炒房炒得热火朝天,你说你没钱没胆量,错过风口;
6年前,别人写文章写公众号房车两全,你说你文笔不行,错过风口;
2年前,别人拍短视频带货风生水起,你说你缺乏才艺,错过风口;
…………
现在呢?风口是什么?新农业?新能源汽车?AR?还是最近火热的元宇宙?
这些方向你了解吗?你觉得还能活多久?你是否有底气入局后就能收到钱?
如果你的回答是“否”,别着急,我告诉你一个风口,
不只是2022年,把握住了能做一辈子。
先暖个场,
举个大部分90后童年都玩过的娱乐项目,打弹珠。
上小学那会,学校里掀起过一阵弹珠热潮。
当时我特别痴迷,放学了拉上几个好友,找一块有地皮脱落的水泥地能玩上好几个小时。
最开始玩的是下面这种最常见的,5毛钱能买一大把:
由于大家都是新手,什么都不懂,瞎打。后面有人说打着玩没意思,要打比赛,谁打到了对方的,就能把弹珠赢走
那会大家都比较穷,一直输还是很心疼的,输光了要么去店里买,要么去跟别人买。
后来有一天,某个小伙伴拿了一颗不一样的弹珠出来,就是下面这种,大号的。
当时大家都惊呆了,从来没见过这么大的弹珠,我们这些小号的打在它身上一下子能弹出老远。
但是这种大弹珠有个弊端,自己不好瞄准别人,而别人可以轻松地打到它。
输了几颗以后那个同学不乐意了,说这种大弹珠这么稀有,而且不好瞄准,不能一下就给你们赢走。他提出这种大的得算3条命,打到第3次的人才可以拿走。
当天他就输光了。
我们从他口中得知,这种大弹珠在其他学校门口的小卖部才有得买,他也是从别的学校的人那里赢来的。
这玩意在我们学校这边就属于稀有品了。
后来越来越多的人想来跟我们玩,赢走这种大弹珠,有个同学提出来说,一个个的打太累了!这样吧,我来摆摊,大弹珠放在固定的地方,你们能从远处打到了就归你。
那天放学后短短半小时的时间,他就赚了一大袋普通弹珠,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多。
后来又出了下面这种颜色各异的,当时我们叫“奶油珠”,依然用这种摆摊的模式,把普通弹珠赚的盆满钵满。
后来有人干脆弹珠也不摆了,直接放5毛钱,谁打到归谁。
再后来发现只要跟普通弹珠不一样就有人想收,干脆我们自己把普通弹珠放煤球上面烤,烤完用水一浇,弹珠内外就会留下颜色,这也能出手。
想买弹珠的同学,小卖部5毛钱卖一把,我们就加量卖,最后合伙赚了几十块钱,外加好几大袋弹珠用不完,直到最后被我妈当废品全部扔掉。
几十块对当时的我们来说,是一笔巨款。那个年代的物价水平,一天的生活费是5毛~2块钱不等,5毛钱还能掰开买好几样东西,起码能换2个街机铜板。技术好的大拳皇97能玩一下午。
就这么个事,如果你不是长期浸淫在弹珠圈子里,你根本就不知道,原来这些花里胡哨的玻璃球还有那么多人排着队去抢。
你不在这个圈子里,就像当时爱听《童话》的青春期女孩,她唱的星星都亮了也想不到靠这些在她眼里一文不值的玻璃球能赚回几十块钱,你给她买包5毛钱的辣条她都能对你很有好感了。就像我妈当年随手就把一袋子的弹珠打包扔给回收废品的人一样,她哪里想得到曾经她儿子靠这些玩意替她省了一大笔生活费?
无论如何也想不到。
每个人的认知都有局限,这个世界的资源并非按部就班,而是被无限错配。
所谓的风口,就在这些被认知错配的资源里。
连倒卖弹珠这个小生意都能富了一群小屁孩,那虚拟货币、炒房、短视频、元宇宙呢?如果你此前从来没接触过,你要如何在它们才刚刚起势的时候就发现资源被错配了,就发现它们的价值远不止当时的样子,就能下定决心果断入局,一拿好几年,然后套现离场?
对门外汉来说,几乎不可能,除非你撞大运了。而靠撞大运获得的财富,跟你自身的认知错配了,将来一定会在不断的博弈中被收割,最终让两者达到平衡。
我以前也一直迷恋着风口,因为风口上猪都能起飞,对吧?以前公众号最火的时候,你不需要多精美的排版,写了就有人看,10W+很常见。现在呢,一个几十万粉的大号,打开率经常不足1%。最好做的那段时间一般叫红利期,也就是风口期。这种平台大势,来了就来了,能抓住自然是最好,但绝大部分时间,都是趋于平淡的。
如果一直去赶风口,你会发现不管什么时候入局都为时已晚,因为你此前在这个领域根本就没有沉淀。
也有很长一段时间内,我觉得风口是等来的,只要我努力学习好好工作,总有一天我能把握住机会。结果是每天按部就班的学习工作,我的商业认知没有半点提升,也没有连接到更高势能的人,没有得到任何机会。
有时候看到那些学历和出身都不如我的商家收了很多钱,觉得很不服气,觉得他们都是踩狗屎运了,我寒窗苦读十几年,到头来要给他们打工,凭什么?
后来我加入一些更高的圈层,获得了跟大佬直接请教学习的机会,我发现人家还真就该赚那么多钱。
他们的成功,远不是那句轻描淡写的“运气好+努力”就能诠释的,最后浓缩到收钱这个动作上,背后是在各自领域内数年的沉淀和深耕。
就像我们在电视上看乒乓球比赛,你只看到了他们一来一回的对拉很精彩,你此前如果不是专门训练过,你哪里会注意到他们脚底步伐的变换,哪里会注意到他们身体重心的转换,哪里会注意到他们手腕的发力技巧,哪里会注意到他们的呼吸节奏?
就像在股市里,同一个价位有人觉得可以抄底了,有人觉得还得再等等,双方之间各不理解,互道一句“傻x”。熊市来了一堆财经账号都停更了,牛市来了你看那些停更的人又回来开始分析了。买的人觉得将来肯定要大涨,卖的人觉得以后绝对要跌,不管双方孰对孰错,总有一方的资源被错配了,要么套现离场,要么all in跟盘。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这背后是对同一件事认知差距的鸿沟。
造成这种认知差距的根本原因,不在于所谓的人脉、资源、眼界、格局等等,更多的是在于你的思考习惯。这种思考习惯,是从小到大你身边的环境所赋予的。
小时候父母会跟你说,要听老师的话,听上级的话,努力学习,少娱乐多看书,别掉钱眼里了,踏踏实实的干活总会有机会的。
步入社会以后,一些牛人会跟你说,要多深入探究,去触摸市场一线去分析数据,看见合适的机会要赶紧布局占上,要多链接其他人做资源置换。
长此以往,这种思考习惯上的微小差别被无限放大,前者看似博学消息灵通却一直没看到风口在哪里,后者永远也不缺值得尝试的路子。
注意,不是没有风口、接触不到风口、错过风口,而是看不到风口。
直到哪天新闻报道发出来了,某某某靠xx行业赚了好几千万。你不明觉厉大受震撼:哇,原来这玩意那么赚钱!就像一阵风吹过去了,你根本没深究,看不到背后的持久产业。
小孩子的玩具你并不陌生,股市的涨跌你天天关注,各种互联网新闻层出不穷,但你的认知都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的热闹,真正深入探究所花的时间可能还没打一局王者多。你看不到这些资讯背后所折射出来的因认知差距所造成的资源错配,是你从中牟利甚至翻身的绝好机会。
风口之所以是风口,只有数年才会出现一次。但你向客户收钱、结交更有价值的人、进入更大的平台、连接更多的资源,是身边一直存在的机会。互联网如此发达的今天,信息差永远也不会消失,就像人和人之间的认知差距,永远也不会被抹平。
如今的细分市场何其之多,新农业、新能源汽车、AR、元宇宙……而你的精力又是何其有限,你不可能每个领域都有了解,不可能一个人把钱全挣了。你去追这个那个风口,结果大概率是哪个领域都不够深入,分文不赚。
与其去追求所谓的风口,希望天上掉馅饼一夜暴富,不如踏实深耕,去主动挖掘业内和身边的机缘。
不管是什么风口,真正能赚到钱的一定是此前在业内深耕且商业认知极高的人。
不打弹珠我不会知道有人愿意为一颗奇异的珠子花钱,不学英语我不知道一个四六级辅导班单人收费能超过一万元,不练字我不知道一个教握笔的商家能靠卖字帖卖课年入几十万,不接触冥想我不知道一个人能做相关社群实现财务自由……
那你呢?一定有那么一个或几个领域,你的认知要高于普通人,这就是你的机会,这就是你能把握住的“风口”。
如果你去追赶此前从没了解的领域风口,运气好能有所小成,抓住德不配位的机会,大多数时候是运气差被割了韭菜。企图靠风口翻身,搏一搏单车变摩托的人,多半浮躁,被灌了太多创业鸡汤。
哪种鸡汤?
动不动就是各种跨国公司的大手笔,哪家企业和哪家企业并购了,什么公司又有什么新规划了,某某创始人又提出新的发展战略了。
张一鸣在创办字节跳动之前已经多次创业,他的第一个创业项目,一个房产搜索应用,6个月做到了房产类应用第一名。后面创办的今日头条,跟其他新闻类app不同,它抛弃所有人工对内容的干预,完全由算法进行个性化推荐。这事情你别说是张一鸣干的,拿给普通人看完只会说:“这个事情没什么出路。”
马化腾在创办腾讯之前,已经是开发公司的主管,1998年就靠炒股赚到了70万。当时决定做OICQ的时候,国内已经有两家比腾讯更有名气的公司在做这块业务。后面OICQ的名字侵权,迫不得已才改成了QQ。在当时你把这个业务拿给普通人看,多半看完只会说:“这个我看也没什么前景。”
老干妈创始人最开始是卖凉粉的,后来发现顾客特别爱吃她家的酱而不是凉粉,才开始单独售卖。最开始一个人亲历亲为,手工捣辣酱捣的眼泪一把把留,客人太多了生产不过来才雇的员工扩大业务规模。你别说她叫陶华碧,把这事情拿给普通人看,他看完只会说:“干这个没什么希望。”
以上名企的起家过程,全部来自百度百科。
所以真正的机会从来都不在那些所谓的风口里,而是你踏踏实实的在一行深耕,发现这个行业内外的认知差带来的资源错配,从中赚取利润。
这才是你真正能抓住的“风口”,而且你能做一辈子。
如果看完我的文章对你有一些帮助和启示,可以关注我点个赞并转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