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早上10点,白领张小姐会准点打开抢购界面,让她如上班打卡般准时掐点的,是手机订购端上那个可爱的玩偶——玲娜贝儿。近年来,市场上的萌系商品愈加受消费者的青睐,由一系列萌系商品引发的“萌经济”悄然兴起。
从今年初北京冬奥会上“一墩难求”的冰墩墩,到今夏席卷全网的“网红”可达鸭……年轻人尤其是“Z世代”更乐意为这一新“社交货币”买单。
分析这一现象背后的诸多因素,有学者认为,年轻人生活节奏快,“萌经济”满足了他们最基本的情感需求;也有学者认为,在“限量”“爆款”的营销逻辑下,卖“萌”商家抓住了“稀缺心理”,使其成为一种炫耀性消费。
当“萌经济”日益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对买卖双方而言,如何让这一新兴经济业态健康发展从而真正“兴”起,尚需更多的思考与探索。
警惕买“萌”变成炫耀性消费
谈起“爱上”玲娜贝儿的经历,张小姐说,一开始也觉得不过是一只新玩偶小狐狸,可刷了几天视频,一发不可收拾:“谁会不喜欢一只会热烈互动、撒娇耍赖、元气满满,还会害羞转圈圈的小狐狸呢!每天工作完,看到贝儿,会感到瞬间满血复活。”
人为什么会被“萌”吸引?加利福尼亚大学一位心理医生为了研究其背后原因,曾使用传感器观测了54位志愿者看到萌系图片时的脑内活动。结果显示,当人看到萌物时,大脑的奖励系统非常活跃,中脑腹侧被盖区活动增加,也就是会大量分泌多巴胺,让人感觉非常快乐。
“‘萌经济’下的萌系商品,其实就是对可爱的延伸。消费者把消费行为作为表达自己个性与情感的方式。”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市场营销学教授王雅瑾认为,“萌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社交媒体,但消费者也要警惕买“萌”变成一种炫耀性消费。
以玲娜贝儿为例,每天限量发售,线下商店需获得购买入场券方可购买;线上商店必须准点抢购,若消费者拥有一只玲娜贝儿玩偶,可能意味着有钱、有时间、有运气,或有钱、有人脉从各渠道获得。
市场上,被赋予社交属性的萌系商品溢价严重,更糟的是,还有人因此进了医院。今夏,某快餐品牌推出的儿童节套餐搭配玩具可达鸭营销站上风口,成了“一鸭难求”的现象级爆品。杭州的李女士由于没能买到一只可达鸭,朝思暮想、夜不能寐,连续3天失眠后,她走进了临床心理科。
对这种现象,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心理科主任朱大倩说,萌系商品均为限量发售,会让人产生一种“物以稀为贵”的心理,这背后既有消费主义下的身份认同心理,也有“别人喜欢的我也要喜欢”的执行群体意识。
“可爱的卡通形象确实能给我们的大脑带来超常刺激,多巴胺的分泌会让人感受到极大的愉悦,但重在把握‘度’,只要这份迷恋不影响到个人生活,未尝不是一种特别的人生体验。”朱大倩说。
崛起的卖“萌”产业呼唤更多创意IP
其实,“萌经济”的兴起与Z世代在消费市场的高度活跃密不可分。不过分析市场,王雅瑾发现,这一新赛道是否能一直热下去,还是未知。比如,较高的同质化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萌经济”的发展。大部分“萌经济”下的商品都大同小异,很多商家只是把它作为一个商品元素,并没有太大特点,成为爆款的IP只占少数。
“某个爆款产品可能在短时间内会受到消费者欢迎,但较高的同质化会制约产品的长久性。因此,只有可爱是不够的。”王雅瑾说,提到“萌经济”,不得不提的一家企业就是泡泡玛特(POPMART)。泡泡玛特的创始人王宁曾说,“买盲盒就像买冰淇淋,存在的意义就是让消费者获得5-10分钟的多巴胺”。盲盒是“萌经济”的一种,但它又不只是“萌”,还满足了消费者基本的好奇心需求,这也是一种解压的方式。
换一种说法理解,消费者对萌系商品的喜爱可能会长期存在,但对某个产品的喜爱不一定会长久。因此,企业必须思考如何提高消费者的忠诚度,产品或IP背后要有自己的故事,能在更深层次与消费者产生联系,让消费者产生共情。“如果只是很可爱,那它的可替代性就太强了,可能很快就会有更可爱的产品出现。”王雅瑾说。
以故宫为例。故宫文创之所以取得成功,首先是因为它背后有故宫这个历史悠久的IP,而且故宫也进行了很多创新。在业内看来,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中国的企业如果希望打造一个成功的“萌经济”IP,投入周期会很长,企业也需要有耐心才能看到产出。
此外,王雅瑾也提到,重塑早期经典IP也是一个选择。比如黑猫警长、葫芦娃、孙悟空等,将其重新“萌化”,把经典IP与一些新的元素和艺术结合起来,如此更符合当代年轻消费者的审美,满足他们的情感需求,也有望让经典重焕青春。
作者:李晨琰
编辑:李晨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