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经济观察网记者李晓丹实习记者刘漪婕 经济企稳的关键时刻,稳定预期与政策托底成为“稳增长”的重要前提。本期的问卷调查显示:“稳增长”目前需要关注的是就业(占比60%),投资(34%),外部风险(4%),债务(2%);当前债务风险最大的是地方债务(46%),民营企业(44%),居民负债(8%),国企债务(2%);财政空间相对较大的是:发行特别国债(60%),发行地方债(46%)。
本期调查还显示:投资最集中的领域是大型基础设施,占比66%;38%的经济学家认为房地产投资要恢复到合理水平要到明年二季度,而房地产投资回升遇到的最主要问题是住房购买意愿降低,占比80%。
重启投资,重点在哪里?经济学家的建议是,一方面要有相匹配的地方财力,另一方面则是保护民间投资预期,稳住经济大盘就要加大自主创新力度,促进消费升级以及改革开放。
对于宏观政策的有效配合,经济学家认为,需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灵活的货币政策,推进政府公共政策供给制度改革;从产业政策来看,发力点则应该在新基建、新能源、传统产业改造升级。
经济学人调查由《经济观察报》发起,每季度进行一次。受访者包括投行、研究机构和政府部门的权威经济学家。本期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87份。
经济企稳关键时刻
2022年三季度被看作是经济企稳的关键时刻。本期问卷调查显示:72%的经济学家认为三季度GDP同比增速为3%~4%,19%认为是4%~5%;63%认为2022年全年GDP增速为3%~4%,89%认为2022年的经济底部是二季度。
瑞银证券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汪涛预测,三季度GDP同比增速反弹至2.6%~3.0%。“虽然目前的一些政策支持可能会在四季度显现更多效果、特别是基建投资,但今年冬季的疫情形势仍将充满挑战。此外,尽管房地产政策进一步放松,专项基建投资基金规模增加,但不会出台大规模的刺激政策。”汪涛说。
进入三季度以来,欧美国家快速上涨的通胀水平以及由此带来的加息预期,成为三季度宏观经济的主要扰动因素。本期问卷调查显示,56%的经济学家认为三季度CPI同比增速2.6%~3%,33%认为PPI同步增速2.0%~2.5%;43%认为欧美国家通胀没有见顶,31%则认为已经见顶;48%认为美联储加息对抑制美国通胀起到了预期作用,41%认为效果不大。
西部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边泉水表示,美国7月CPI同比达到9.1%,应该说通胀已经见顶了,但是最近两个月的核心通胀又开始不断往上走,薪资增幅和住房租金依然是通胀维持高位的最大变量,8月亚特兰大联储12月移动平均薪资增长指数为5.7,较前值回升,与9月非家庭食品价格增速进一步回升相呼应,说明在薪资推动下,外出服务的需求依然旺盛;相较之下,标准普尔/CS房价指数20个大中城市增速已经确定拐头回落,可能意味着住房租金增速也将逐渐见顶;与此同时,美联储加息后的利率已经达到3%~3.25%,年底就会到达4.5%,明年可能再加息一次。
边泉水认为,加息对控制美国通胀是有帮助的,目前像按揭贷款利率等利率敏感部门已经受到加息影响出现向下趋势,居民部门的耐用消费品也连续几个月呈现负增长,但一些相对滞后的指标,比如房租、工资、能源等指标会仍会保持一个相对比较高的位置,下降会比较慢。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党副院长、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王晋斌表示,美国通胀已经见顶了,但是通胀比较顽固,还会持续在高位运行,所以美联储还是要通过比较激进的加息方式来控制总需求,最终使得物价水平得以下降,美联储控制通胀就必须牺牲经济增长,所以会看到美国经济比较快的下行,而失业率则会显著上升。
提振投资和消费
投资和消费是经济稳定的坚实支撑。
本期问卷调查显示:35%的经济学家认为固定资产投资增速5.6%~6%;投资最集中的领域是大型基础设施,占比66%。
重启投资,难在哪里?
启铼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潘向东表示,重启投资要注意这三个问题:第一,地产投资回暖尚待观察,由于疫情反复冲击,居民收入下滑、对未来不确定担忧上升,因此居民部门加杠杆意愿降低,更多倾向于多储蓄、少借贷和少消费;第二,基建投资作为稳增长的重要抓手,基建后续发力既离不开有力资金支持,增量政策出台和实施进度也是影响基建投资的重要因素。同时,国内疫情的发展也会影响到投资增速和项目施工进程;第三,制造业投资保持持续的韧性需要落实好土地、税收,资金等方面的支持举措,从而激发企业活力和对经济的信心。
毕马威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康勇认为,启动投资还需要注意三个问题:不确定性加大、预期疲软、经济增速放慢。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程实认为,重启投资应该注意两个问题,一个是地方财力,另一个则是民间资本预期。
与此同时,本期问卷调查还显示:38%的经济学家认为房地产投资要恢复到合理水平要到明年二季度,50%的经济学家则表示无法判断,而房地产投资回升遇到的最主要问题是住房购买意愿降低,占比80%。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首席经济师祝宝良指出,投资现在遇到的是企业信心不足。
当前需要提振的还有消费信心。本期调查显示:影响居民消费的主要因素是收入(占比59%),对经济的预期(26%),实际需求(6%)。对于扩大消费,经济学家认为,当前需要做的是:扩大就业(38%),增加社会保障(24%),推出促进消费政策(19%)。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执行局副主任、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陈文玲指出新冠肺炎疫情、俄乌冲突、大国竞争博弈叠加,进一步加大了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减弱“三重压力”,其中需求收缩在“三重压力”中受影响较大,解决消费结构不平衡的问题,是确保2022年中国经济增长在合理运行区间的关键,应在扩大国际贸易规模的同时,激活国内消费需求,多措并举,把中国超大规模市场红利真正释放出来。
宏观政策保持积极、审慎
经济增速放缓、通胀居高不下,这是全球经济面临的问题,中国的宏观政策应该如何调整?
上海财经大学校长、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刘元春表示,宏观政策要实现更有效的配合,需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灵活的货币政策,以及保持宽松的基本定位;而从产业政策来看,发力点则应该在新基建、新能源、传统产业改造升级。
陈文玲表示,宏观政策需要逆周期跨周期与顺周期结合,同时推进政府公共政策供给制度改革,货币政策保持松紧适度。
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表示,中国在这个趋势中还是要稳住经济大盘,推进改革、调整结构、加大自主创新力度,促进消费升级、扩内需。程实认为,宏观政策如何配合更有效应该体现在:积极的财政政策、审慎的货币政策、果敢的改革开放。
本期问卷调查显示:“稳增长”目前需要关注的是就业(占比60%),投资(34%),外部风险(4%),债务(2%);与此同时,问卷调查还显示:当前债务风险最大的是地方债务(46%),民营企业(44%),居民负债(8%),国企债务(2%);财政空间相对较大的是:发行特别国债(60%),发行地方债(46%)。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杨志勇表示,要保证财政后续发力,就应该更加科学地统筹政府财力。
商务部研究院国际服务贸易研究所所长李俊认为,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重点是扩大国内市场需求,以及内贸外贸产品同标同质。
本期调查显示,40%的经济学家认为中国在四季度会降息1次,38%认为不会降息;与此同时,52%认为美联储会在四季度加息2次,44%认为加息1次;2022年石油价格会维持在80~100美元/桶。
李迅雷表示,从长期看本轮全球通胀无需过于担心,但这并不意味着本轮通胀对全球经济和资本市场“影响”的最大阶段已经过去,与国内密切关注的美国通胀风险相比,本轮通胀最可能产生重要“黑天鹅”次生风险或在于被忽视的欧洲,即德国天然气危机引发意大利等主权债务危机的风险。
“欧元区危机的概率,经济衰退的概率可能要比美国更大一些。”李迅雷认为,美国经济的长期问题始终是存在的,但是它所表现出来主要的问题是供给端的问题,这个问题解决的路径主要是看两大事件,疫情和俄乌冲突,如果俄乌冲突和疫情能够结束的话,供给侧的问题可能也会得到化解。
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连平表示,国际地缘问题和金融波动加剧,中国需要做好三项准备:第一,将高水平高质量的对外开放合作放在重要位置,全面深入地建立与东南亚、欧洲、日韩、中亚等多边贸易体系,以实现合作共赢;第二,增强中国经济的内生增长动力。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应以稳经济大盘、促经济修复增长和改善预期作为主要出发点;第三,保持政策定力,妥善应变,有效进行风险管理,增强人民币汇率的弹性,发挥其对国际收支的平衡调节作用。
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会副会长霍建国建议,中国除了要加强金融风险防控和努力改善中欧关系之外,还要深耕细作东南亚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