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中华五千年灿烂的历史长河中,诗词、书法、绘画、戏剧、音乐、建筑作为主要的艺术形式倍受人们的推崇,而且这些艺术间互相影响,互相包含,互相兼容。如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中有建筑之美,建筑中又有诗情画意。而在书画中更兼有音乐之美。所以我们都可以在这些艺术中找到许多共同之处。
今天我作为一个诗书画的爱好者,就想与各位谈谈这些艺术及他们之间的联系。诗词与中国画的意境之美作为诗词达人,大家都知道诗词之美。诗词首先要具备格律的要求,押韵(平水韵),符合平仄,还有情和景描写(远景近景),最后到提升的诗词意境(结)。一首诗要有起承转合,起承转合,也是所有艺术形式的一条规则(书、画、音乐)。
意境之美,世界是无穷尽的,生命是无穷尽的,艺术的境界是无穷尽的。王羲之说“适我无非新”,说出了艺术家对世界的感受。“游心之所在”诗人、画家眼中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有灵感意象。简单讲,意境就是一双能够发现美的眼睛和独到的心灵的碰撞。
一、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作品唐朝诗人王昌龄《初日》初日净金闺,先照床前暖。斜光入罗幕,稍稍亲丝管。斜光入罗幕,稍稍亲丝管。云发不能梳,杨花更吹满。诗中并没直接描写这位窗户里少女的美,而是从晨光照射写起。穿进罗帐里,轻触丝管声,飘入美发上。这是一幅美丽的晨光图。这就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的无我之境。再看这张图,这是德国著名画家门采尔的油画《有阳台的房间》,是诗,也是画。其共同点:以光为主题,抒发光的情趣。不同点:诗与画各有范围,不能相代,但又能相互吸收,圆满结合。
二、情与景的结合,也是艺术意境先欣赏一首情与景结合的好诗:王安石《题西太一宫壁二首》其一柳叶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三十六陂春水,白头想见江南。前三句全是写景,最后一句写惆怅、回忆、重逢。情景交炽,意象绝美。马致远有一首散曲小令《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也是前三句写景,用九种景物烘托最后一句,全诗点化成一片寂寞、沧凉、无边的诗境。
三、山水与禅境中的意境
山与水是诗人画家艺术构思的主体。中国画与诗都爱以山水境界为中心表现和咏唱。书画家董其昌说“诗以山川为境,山川亦以诗为境”诗纬云:诗者天地之心。宗白华说:画家诗人的心灵活跃,本身就是宇宙的创化,它的卷舒取舍,好似太虚片云,寒塘雁迹,空灵而自然。王维《山中》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这首诗的“空翠”就是一个空灵的禅意境。王维,字摩诘,名字相合正好是维摩诘。是祁县人,是唐朝著名的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因信佛故人称“诗佛”。其名王维的来历就是用“维摩诘”之音,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不仅有卓越的文学才能,而且是出色的画家,还擅长音乐。
我们欣赏王维的画:王维的辋川诗:北垞湖水北,杂树映朱阑。逶迤南川水,明灭青林端。放画图这种画境,此处的南川水却明灭于青林之端,不向下而向上,不向远而向近,水与青林朱栏构成一片平面。而中国山水画恰恰正是如此画面。王维的画境是中国山水画的领军人物。这与西洋画的“一远”透视法是不同的。这种画境,此处的南川水却明灭于青林之端,不向下而向上,不向远而向近,水与青林朱栏构成一片平面。而中国山水画恰恰正是如此画面。王维的画境是中国山水画的领军人物。这与西洋画的“一远”透视法是不同的。中国画有三远:仰山高远(从下向上谓之高远),窥山后深远(山前向山后谓之深远),望山平远(由近山看远山谓之平远)。这种望山的视线是流动的,由高转深,由深转近,再横向于平远。看下米芾的山水画,李白:“地形连海尽,天影落江虚”韦应物“万物自生听,太空恒寂虚”这就是展示了空间意识以及似有似无之禅境和道境。元人张秦娥诗:秋水一抺碧,残霞几缕红。水穷云尽处,隐隐两三峰。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陶渊明《饮酒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宋朝人严羽写过一部《沧浪诗话》,借用禅宗概念,把诗歌艺术的精妙之处比喻为“ 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到了清朝,康熙年间有一位文坛盟主王士祯,别号渔洋山人,在诗坛提出了一个“神韵”概念,认为写出神韵的诗才是最好的诗。神韵到底是什么呢?简单讲,其实就是羚羊挂角的境界。到了清朝,康熙年间有一位文坛盟主王士祯,别号渔洋山人,在诗坛提出了一个“神韵”概念,认为写出神韵的诗才是最好的诗。神韵到底是什么呢?简单讲,其实就是羚羊挂角的境界。王士祯举过两个例子,来说明怎样的诗才是羚羊挂角的典范。第一首就是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第二首是孟浩然的《晚泊浔阳望庐山》。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 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 尝读远公传,永怀尘外踪。东林精舍近,日暮但闻钟。无论是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还是孟浩然的《晚泊浔阳望庐山》,诗人到底要表达怎样的一种情绪,一定要从原文里,尤其是从结尾处来体会。李白的结尾是“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孟浩然的结尾是“东林精舍近,日暮但闻钟”,两者都是很有动态的画面,以景结情,并不说透。王士祯说,唐诗的终极之美和真正魅力之所在,反而是那些平淡中暗藏真味的作品。所以他才要重新编选唐人诗集,把盛唐的真面目展现给世人,要让世人知道,盛唐的诗并不是什么空壳子、大帽子,而是蕴藉风流、包含万物的。
四、结构和韵律中的意境艺术家经过写实、传神到妙悟三个阶段,创作出不朽于人类的艺术作品。杜甫形容诗的最高境界:精微穿溟滓,飞动摧霹雳。前句写沉冥中的探索,透进造化的精微,后句是指大气盘旋的创造具象而成飞舞。静照是飞动的源泉。杜甫有一首《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耀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天地是舞,是音乐,是旋律,是诗,是诗人的天地之心。在这里体现最好的境界是中国特有的书法艺术。
诗词与中国书法的艺术之美
一、中国书法为何能成为艺术?
这是因两个条件决定的:
1、是中国古文明历史中的起源是象形文字。如长短、大小、疏密、应接、向背、穿插。
2、是写字的笔。毛笔,用手抓住写。这就成为了中国的独特风格。
二、中国书法的字体有几种 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五大书体。
1. 篆书篆书包括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大篆,小篆等 又分大篆、小篆,笔法瘦劲挺拔,直线较多。起笔有方笔、圆笔,也有尖笔,手笔“悬针”较多。著名作品有李斯的《泰山石刻》,李斯的《泰山石刻》、《琅琊台石刻》,李阳冰的《三坟记》、《城隍庙碑》。
2.隶书隶书包括秦隶,汉隶,简书,帛书等 。字形多呈宽扁,横画长而竖画短,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著名作品有韩择木的《祭西岳神告文碑》,史惟则的《大智禅师碑》,徐诰的《嵩阳观记》,李白的《上阳台》。一般将秦以前的古文及籀文称之为「大篆」,而由李斯整理出来的文字称之「小篆」。讲:「隶书」的出现,是为了因应日益繁复的文书处理。为适应快速书写的要求,秦狱吏程邈作出了这种方广字体,改变了篆书的结构,强调横平竖直、间架紧密。隶书写起来比篆书方便很多,为后代子孙节省了许多宝贵的时间,在学术上亦具有极大的价值。
3.楷书楷书包括晋楷,魏碑,唐碑,写经,颜体,柳体,欧体,赵体,行楷,以及徽宗的瘦金书,舒同的舒体等。字形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著名作品有欧阳询的《九成宫》,柳公权的《神策军碑》,颜真卿的《告身书》,赵孟頫的《松雪斋集》。
4.行书分为行楷和行草两种,字形端正平稳,入木三分。行书包括王行,颜行,行楷,行草,苏,黄,米,蔡等字体 。著名作品有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颜真卿的《祭侄稿》,苏轼的《黄州寒食帖》,李邕的《麓山寺碑》。
5.草书又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广义的草书,不论时代,凡写得潦草的字,都可以算草书。草书包括章草,今草,狂草,行草,一笔书等。 著名作品有张旭的《古诗四帖》,怀素的《自叙帖》,米芾的《论草书帖》,文徵明的《草书诗帖》。
三、书法的三要素与诗的联系
(一)书法的用笔、结构及章法书法用笔讲究一笔而成,气脉贯通,点线结合,浓淡结合,虚实结合。有中锋,藏锋,出锋,方笔,圆笔,轻重、快慢等。写诗要围绕一个主题一气贯通。结构,又称布白,因字由点画组成,点画的空白处也是字的组成部分,虚实相生。唐欧阳询曾留有真书的结构三十六法。就是起承转合,诗讲起承转合,字也讲起承转合。章法:一笔定一字,一字定一行,一行定一篇。与写诗是一样的,第一句起的好不好,很重要。中间承接如何,字字呼应,行行接应。其中有字法,有章法,有篇法。首尾呼应。如同七律中的首联与尾联要呼应是一样的道理章法:一笔定一字,一字定一行,一行定一篇。与写诗是一样的,第一句起的好不好,很重要。中间承接如何,字字呼应,行行接应。其中有字法,有章法,有篇法。首尾呼应。如同七律中的首联与尾联要呼应是一样的道理。而每一篇的章法是一个独创,不可能写出同样的两幅书法作品来。写诗也一样,同样的内容在不同的时期写出诗是各自的风格。兰亭序中看书法之美。
(二)双方即能独立存在,又互为联系不可分割。那么书法和诗词到底是什么关系呢?首先要从书法和诗词的艺术内涵来说。书法与诗词,同样是用来表达心中美的感受。这种美,通过笔者的酝酿、提炼与升华,形成于笔端,可以含蓄蕴藉,可以幽婉隽秀,可以清新自然,可以恢弘奔放,书美与诗美同辅同呈,相得益彰。不仅如此,书法与诗词在题材内容、创作旨归、表达方式、解读情感以及作品立意和构思等方面都存在许多相似特征,有着异曲同工,不谋而合之妙。 其次,书法与诗词,他们在情感的表达上是相通的。都是通过笔者对人间风物的认知,感悟,理解,综合之后,形成自己的认识,付诸笔端,这其中饱含了作者个人的思想情感,融合提炼,成就了他们独特的风格和艺术魅力。很多传世的艺术创作,都是经过这样的融合,或即时即景,或一蹴而就,或久郁一抒,把积淀的精神与情感融入到笔墨之间,诗行之中,故而得之神韵。比如众所周知的、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从其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想见当时的环境,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而当时的王羲之,自身列群贤之中,惠风和畅之境,更有曲水流觞之雅兴,无不称心,无不快意,如此之下,信笔挥毫,成就了千古绝唱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再说天下第二行书,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其渴笔枯墨,燥而无润,足以反映出作者当时思如泉涌,手不能追,非快速行笔无以表达其激愤之情。再说天下第三行书,苏轼的《黄州寒食贴》全篇穷困无奈的情绪跃然纸上,让人感到同情。
(三)书法与诗词,相谐相生,他们在审美的视角上和对美的表达是相通的。反映在不同的书体中,书体不同,所要表达的感情又是不一样的。比如婉约派诗词,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秦观的“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用含蓄的章草或者行书、小楷的形式来表现都比较合适,你要用雄浑大气的字体来表达很显然是格格不入的,似张飞穿针,李逵绣花,引人发笑;反之亦然,毛主席诗词“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岳飞的“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用奔放的狂草或者厚重的行书来表现最好不过,你若用俊雅的隶书、娟秀的小楷来写,即便写的再好看,那种效果应如小女子扛大鼎,林黛玉舞大刀,错显娇柔无力、忸怩造作之感吧。所以说,选择一种什么样的书体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必须与书写的内容相当,即书体与内容思想感情的统一。我们看文徵明的《滕王阁序》,这篇作品行草并行,浑然成篇。这便是书法格调与辞赋情性完美统一所产生效果美。书者通过他的笔触表现了这种美,读者通过他的眼界受益了这种美。
(四)、书法与诗词,他们在创作立意和构思上是殊途同归的。诗词为书法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书法也为诗词提供了广阔的展示空间。诗词创作需要经过缜密的构思,造景也好,立意也好,必须意在笔先,才能使描摹的物象更为自然生动,使表达的思想更深韵悠长。书法创作也是如此,创作之前唯有深入思考,做到成竹在胸,才能下笔有神,才能使创作者的笔触和思想达到妙合无垠的完美境界。另一方面是在表现方法和技巧上,中国古典诗词和书法也是相通的,诗词的虚实相生,结句的留白,给读者留有很大的想象和回味空间,书法的处理同样有这种效果。它们之间的艺术意蕴和艺术氛围互相渗透互相转化,最终达到一种曲径通幽的艺术效果。 王国维把诗词意境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以我观物有我,以物观物无我。比如:“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都是有我之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百鸟悠悠下。”都是无我之境。我们读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简短的行书四行,二十八字,结体匀整安稳,显现气定神闲,平稳饱满,不疾不徐的情态,作品中有“我”在其中。 当代著名书画家李苦禅先生在谈到诗、画关系时曾说过这样的话,“文人画高就高在以诗作画,以文采领画”“要以诗词歌赋的胸襟去作画,不仅仅会在画上题诗就算有文学修养了”写书法的人都有体会,一幅书法作品的完成,需要一股气成竹在胸,诗词的气韵和书法的气韵相合相生,达到完美的统一,就会是一幅绝佳的书法作品。诗词对书法起了锦上添花的效果。古时候流传下来的书法作品,有很多就是即品,有很多就是即兴而为的诗词作品,他们以文采领书,以诗之胸襟作书,胸中有“墨”,“墨”中有诗,古往今来,似乎找不出一位书法大家而不通晓词章者。比如晋、唐时著名书家王羲之、颜真卿都有诗作留世,只是书名太盛而掩盖了诗名,而一代大诗人如李白、贺知章、白居易、杜牧、陆游等,从留存的诗札、书迹看,称他们为“著名书家”也无愧色,只是诗名太盛而掩其书名。宋代大书法家苏轼、黄庭坚、米芾都是有名的大诗人,他们留世的著名书作,很多都是自己的“诗札”。到了元代有赵孟顺,明代有唐寅、文征明、徐渭、董其昌,清代有八大山人、石涛、“扬州八怪”、赵之谦、吴昌硕等,再到于右任、齐白石、潘天寿、毛泽东、郭沫若、沈尹默、沙孟海、林散之及至当今的赵朴初、启功、王学仲、昊丈蜀、沈鹏等等,均为集诗书(有的还兼画、治印)于一身的书法家。书法家善于作诗,书法创作又是自作诗章,本身就是人生乐事;诗人能写出一笔好书法,同样令人欣喜。这也是古今杰出的书家同时是诗人的一个重要原因。 既是书家,又是诗人,所写书法即是自作诗篇,这是古今书法家能够脱颖而出的一个重要原因,更是中国书法本身的一大特色。 说到书法与诗词,不能不说到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影响着中国文学、艺术等各方面的发展,其中对书法和诗词的影响尤为深刻。纵观历代科举,唐代的书法和诗歌都得到了整体的普及和提高,达到了最巅峰的时期,“秀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说的正是那个时期,它是我国书法与诗歌的一个黄金时代。 以唐朝的科举制度为例,考试方式有贴经、墨义、口试、策问、诗赋五种。当时韩愈、柳宗元、王维、刘禹锡、王勃、元稹、白居易等很多著名诗人兼书家, 至今仍有许多人对书法和中华古典文学学进行学习和探索。作为一名书画家,要有一定的古文学底蕴及诗词方面的修养。同理,作为一名诗人,若不懂得书画艺术,也同样称不上是一位真正全面的诗人。
四、书法与诗词,他们在创作立意和构思上是殊途同归的。诗词为书法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书法也为诗词提供了广阔的展示空间。诗词创作需要经过缜密的构思,造景也好,立意也好,必须意在笔先,才能使描摹的物象更为自然生动,使表达的思想更深韵悠长。书法创作也是如此,创作之前唯有深入思考,做到成竹在胸,才能下笔有神,才能使创作者的笔触和思想达到妙合无垠的完美境界。另一方面是在表现方法和技巧上,中国古典诗词和书法也是相通的,诗词的虚实相生,结句的留白,给读者留有很大的想象和回味空间,书法的处理同样有这种效果。它们之间的艺术意蕴和艺术氛围互相渗透互相转化,最终达到一种曲径通幽的艺术效果。 王国维把诗词意境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以我观物有我,以物观物无我。比如:“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都是有我之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百鸟悠悠下。”都是无我之境。我们读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简短的行书四行,二十八字,结体匀整安稳,显现气定神闲,平稳饱满,不疾不徐的情态,作品中有“我”在其中。 当代著名书画家李苦禅先生在谈到诗、画关系时曾说过这样的话,“文人画高就高在以诗作画,以文采领画”“要以诗词歌赋的胸襟去作画,不仅仅会在画上题诗就算有文学修养了”写书法的人都有体会,一幅书法作品的完成,需要一股气成竹在胸,诗词的气韵和书法的气韵相合相生,达到完美的统一,就会是一幅绝佳的书法作品。诗词对书法起了锦上添花的效果。古时候流传下来的书法作品,有很多就是即写书法的人都有体会,一幅书法作品的完成,需要一股气成竹在胸,诗词的气韵和书法的气韵相合相生,达到完美的统一,就会是一幅绝佳的书法作品。诗词对书法起了锦上添花的效果。古时候流传下来的书法作品,有很多就是即兴而为的诗词作品,他们以文采领书,以诗之胸襟作书,胸中有“墨”,“墨”中有诗,古往今来,似乎找不出一位书法大家而不通晓词章者。比如晋、唐时著名书家王羲之、颜真卿都有诗作留世,只是书名太盛而掩盖了诗名,而一代大诗人如李白、贺知章、白居易、杜牧、陆游等,从留存的诗札、书迹看,称他们为“著名书家”也无愧色,只是诗名太盛而掩其书名。宋代大书法家苏轼、黄庭坚、米芾都是有名的大诗人,他们留世的著名书作,很多都是自己的“诗札”。到了元代有赵孟顺,明代有唐寅、文征明、徐渭、董其昌,清代有八大山人、石涛、“扬州八怪”、赵之谦、吴昌硕等,再到于右任、齐白石、潘天寿、毛泽东、郭沫若、沈尹默、沙孟海、林散之及至当今的赵朴初、启功、王学仲、昊丈蜀、沈鹏等等,均为集诗书(有的还兼画、治印)于一身的书法家。书法家善于作诗,书法创作又是自作诗章,本身就是人生乐事;诗人能写出一笔好书法,同样令人欣喜。这也是古今杰出的书家同时是诗人的一个重要原因。 既是书家,又是诗人,所写书法即是自作诗篇,这是古今书法家能够脱颖而出的一个重要原因,更是中国书法本身的一大特色。 说到书法与诗词,不能不说到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影响着中国文学、艺术等各方面的发展,其中对书法和诗词的影响尤为深刻。纵观历代科举,唐代的书法和诗歌都得到了整体的普及和提高,达到了最巅峰的时期,“秀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说的正是那个时期,它是我国书法与诗歌的一个黄金时代。 以唐朝的科举制度为例,考试方式有贴经、墨义、口试、策问、诗赋五种。当时韩愈、柳宗元、王维、刘禹锡、王勃、元稹、白居易等很多著名诗人兼书家,毛泽东主席的书法作品,大都为古典诗词作品。写诗词能同时体现义美、声美、形美,体现了中国汉字综合美的特色。范曾能书能画能诗。郭齐文老师能书能画能诗。
至今仍有许多人对书法和中华古典文学学进行学习和探索。作为一名书画家,要有一定的古文学底蕴及诗词方面的修养。同理,作为一名诗人,若不懂得书画艺术,也同样称不上是一位真正全面的诗人。
诗人遇到书法应注意几个的问题
1、古今字的对照。不敢轻易说对错,只有查了字典才有据可说。如:明字,德字。采风时,在书苑寺院等地,要轻声说话,静中观察。不可喧哗,随意拍照。
2、写诗词时,当遇到书画用词时,要先查典而后发声。如,书法中用铺毫用到诗中。诗友说“不对呀,应该用挥毫”。实际上铺毫是有出处的。书画家画竹时,说写竹,因是用笔在写,书画同源。再如:临和摹是不同的两个动作,都是写,但摹是用透明纸复在上边,描写。而临是对着,看着写。(背临是不看帖写,意临是以帖上所得来的艺术原则为依据,去写与帖上结构相似的字。)
3、学书法一定要临贴。临帖要从源头上写,可渐入佳境。选好一个贴,就要日日读帖,临帖。若不临帖就写字,相当于不按格律写诗词一样可笑。一幅作品,要看是出自于那里,王还是赵、米、黄、董其昌、颜、柳、欧。要有源头有出处。不急于创新,写得多了久了,自然而然就有了自己的风格。
总的来说,书法与诗词绘画,都是通过寄情于书、寄情于诗这种内在含蓄的手法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与诗书画的完美结合,在自我意识中感受一种韵致,一种震撼,在读者的精神上产生一种共鸣,这是对书画与诗词共性的最好诠释。
结语:诗为心声,心为天地,书为心画,画为心象。学诗词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书法可以得笔力,知枯润,悟留白;学画画可以察秋毫,明浓淡,辨丑美。